香港出口量下滑衝擊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中美關稅戰下企業尋求新市場

在中美貿易緊張下,香港出口量下跌,影響2025年2%經濟增長目標。恆生銀行高級顧問梁兆基指出,中小企業因美國訂單中斷面臨資金鏈緊張。專家建議企業開拓新市場,政府與商界需提供支援。中華廠商會副會長黃家和表示,政策不確定性加劇企業壓力,特別在聖誕採購季。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維持自由港地位,吸引國際資本。
重點更新
04/20 15:05
香港出口量下滑衝擊2025年經濟增長目標:中美關稅戰下企業尋求新市場
在中美貿易緊張下,香港出口量下跌,影響2025年2%經濟增長目標。恆生銀行高級顧問梁兆基指出,中小企業因美國訂單中斷面臨資金鏈緊張。專家建議企業開拓新市場,政府與商界需提供支援。中華廠商會副會長黃家和表示,政策不確定性加劇企業壓力,特別在聖誕採購季。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維持自由港地位,吸引國際資本。
出口量下跌,經濟增長目標面臨挑戰
根據香港政府早前預測,2025年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為2%至3%。然而,恆生銀行高級顧問梁兆基在4月20日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受中美貿易幾近停頓影響,香港出口量出現「明顯下跌」,他認為「今年很大機會未能達到2%的經濟增長預測目標」,並形容前景「不算樂觀」。
梁兆基指出,香港是一個出口主導型經濟體,出入口總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約300%,因此外貿波動對整體經濟影響深遠。雖然香港對美國出口佔比已由2018年的8.6%降至2024年的6.5%,但部分中小企業仍依賴美國市場,面對突如其來的訂單中斷,資金流動壓力驟增。
中美貿易幾近停頓,企業承壓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上任後,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的行動升級,部分商品稅率高達245%。梁兆基指出,這導致中美貿易「差不多完全停頓」,香港作為轉口貿易樞紐亦受到波及。他表示,雖然目前的情況尚不及新冠疫情期間嚴重,但若關稅措施持續,對香港下半年的經濟影響將進一步擴大。
中華廠商會副會長黃家和亦指出,儘管香港對美出口佔比下降,但仍有企業因政策不確定性而遭遇採購商取消訂單,特別是在臨近聖誕採購季的關鍵時期,交貨周期壓力加劇,令企業陷入兩難。
中小企資金鏈緊張,銀行介入支援
梁兆基表示,部分中小企因出口市場集中於美國,當地訂單中斷後,短期內資金鏈出現緊張。他指出,銀行業界正考慮根據企業的還款能力,提供貿易融資與貸款方案,協助企業開拓其他市場,以抵銷美國訂單減少的影響。
香港鞋業商會會長林廣德則透露,受關稅政策劇烈波動影響,不少企業的五個批次貨物(已啟運、滯留港口、完成生產、半成品、備料)均陷入資金凍結困境,導致工廠停擺、資金鏈斷裂。他直言:「就算將生產線搬去東南亞也難以『走脫』。」
尋找新市場成為企業突圍關鍵
面對美國市場風險升高,香港企業正積極尋求替代市場。梁兆基指出,自2018年首次關稅戰爆發以來,許多企業已開始分散市場風險,惟中小企能力有限,仍需政府與商界協助。他建議,應加強與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的經貿合作,並利用香港作為自由港的優勢,發揮其在供應鏈管理、貿易融資及ESG諮詢等方面的專業角色。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在其網誌中表示,香港應維持自由港地位與普通法制度,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以吸引國際資本。他指出,許多企業已將重心轉向亞洲新興市場,特別是東盟地區,並強調「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應對挑戰的最佳策略。
關稅戰對全球供應鏈與產業結構的衝擊
梁兆基警告,關稅戰將在短期內破壞國際產業供應鏈,長遠可能導致產業碎片化、營運成本上升與經濟效益下降。他預期,全球經濟將面臨較長時間的放緩期,而美國亦可能出現高通膨與中小企倒閉潮,動搖投資者信心。
在此背景下,香港股市難免出現短期波動。不過,梁兆基認為,香港上市企業具備一定經濟實力,特別是中資企業增長潛力強,加上國際基金對香港市場仍具興趣,只要香港維持自由港承諾,仍有望吸引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