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製船舶徵收港口費,台灣航運公司因低陸製船占比受惠

台灣財經04/20 16:36
美國對中國製船舶徵收港口費,台灣航運公司因低陸製船占比受惠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17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中國製造或由中國企業擁有、營運的船舶徵收高額港口費,旨在削弱中國在全球航運與造船業的主導地位,並重振美國本土造船產業。港口費自2025年10月14日起分階段實施。台灣航運公司長榮、陽明與萬海因使用中國製船舶比例低,預期將受惠於此政策。

重點更新

04/20 16:36

美國對中國製船舶徵收港口費,台灣航運公司因低陸製船占比受惠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17日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中國製造或由中國企業擁有、營運的船舶徵收高額港口費,旨在削弱中國在全球航運與造船業的主導地位,並重振美國本土造船產業。港口費自2025年10月14日起分階段實施。台灣航運公司長榮、陽明與萬海因使用中國製船舶比例低,預期將受惠於此政策。

美國港口費政策詳情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公布的最終措施,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對中國製造或由中國企業營運的船舶進入美國港口將徵收港口費。具體收費標準如下:

  • 對中國營運或擁有的中國製船舶:每淨噸收費50美元,並於未來三年內每年增加30美元,至2028年達到每淨噸140美元。
  • 對非中國營運商但使用中國製船舶者:每淨噸收費18美元,未來三年每年增加5美元,至2028年達到每淨噸33美元。
  • 替代方案:可選擇按每個卸貨貨櫃收費,2025年起為每櫃120美元,至2028年增至250美元。
  • 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費5次。
  • 若船東訂購並接收等量或更大噸位的美國製船舶,可獲得最多三年費用豁免。

此外,部分特殊船型(如低於4,000 TEU的船舶、Laker船、專用船)與特定航線(如五大湖區、加勒比地區)可獲豁免。

中國造船業與航運業反應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對此政策表達「極大憤慨」,批評美方措施為「短視行為」,並指責美國造船業的衰退是其長期保護主義政策所致,與中國無關。中方認為此舉將擾亂全球航運體系、推高運輸成本,並可能加劇美國通膨壓力。中國政府亦表示將採取必要反制措施。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德國之聲報導,2024年美國港口的中國製船舶靠港次數達6,480次,佔總數約35%。此政策預期將對中國航運公司如中遠海運(COSCO)造成重大衝擊,該公司在美國航線中使用中國製船舶的比例高達51%。

台灣航運三雄的船舶組成與受惠情況

相較之下,台灣三大貨櫃航運公司——長榮海運(Evergreen, 2603)、陽明海運(Yang Ming, 2609)與萬海航運(Wan Hai, 2615)——在美國航線中使用中國製船舶的比例明顯偏低,具體如下:

  • 長榮:中國製船舶佔比約3%
  • 陽明:中國製船舶佔比約17%
  • 萬海:中國製船舶佔比為0%

根據富邦研究部與萬寶投顧分析,這些公司因使用非中國製船舶航行美國線,將不受港口費影響,反而可能因競爭對手成本上升而受益於運價上漲與轉單效應。

航運成本與運價影響

根據試算,若以一艘10,000 TEU、約10萬淨噸的中國製船舶航行美洲航線,2025年10月起的港口費與營運費用將佔運價的20%至25%。以每TEU運價3,000美元計算,單次靠港費用可能高達150萬美元。雖然每艘船每年最多收費5次,成本相對可控,但對於依賴中國製船舶的航商而言,仍將造成營運壓力。

此外,根據市場觀察,部分航商已開始調整船舶配置,將中國製船舶避開美國航線,改以韓國、日本或歐洲製船舶替代。這一趨勢也可能影響未來造船訂單的地理分布,進一步削弱中國造船業的全球市佔。

台灣航商的潛在優勢

由於中國製船舶佔比低,台灣航商在美國線的營運成本不會因港口費政策而顯著上升。若市場運價因其他航商成本上升而調漲,台灣航商將可維持原有成本結構,享有更高利潤空間。

此外,萬海航運目前在美國線完全未使用中國製船舶,預期將成為此政策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長榮與陽明雖有部分中國製船舶,但比例遠低於全球平均25%以上的水準,亦具備競爭優勢。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