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國內高溫威脅,中國從澳洲和加拿大購買了40萬至50萬噸小麥。

由於擔心河南省炎熱乾燥天氣對國內作物造成損害,中國買家已從澳洲和加拿大購買了40萬至50萬公噸的磨粉小麥。這標誌著中國在中斷一年後重新進入澳洲小麥市場。這些小麥將於七月和八月交付,主要是因為天氣因素的緊迫性以及全球價格低廉所驅動。中國還購買了大約20萬噸的加拿大小麥。由於貿易緊張局勢,這次購買不包括美國小麥。此外,中國還從法國或烏克蘭大量購買了大麥。
中國在一年中斷後重返澳洲小麥市場
根據兩家澳洲主要穀物公司的交易員表示,中國進口商預訂了四到五艘巴拿馬型船運輸的澳洲磨粉小麥,每艘約載有55,000噸,預計在未來幾個月交付。這些預訂是自2024年以來首次從澳洲進口,當時中國因國內豐收而大幅減少進口。
除了澳洲的交易外,中國還從加拿大購買了約200,000噸小麥。雖然加拿大交易的細節有限,但這些銷售在加拿大穀物交易中心溫尼伯廣泛討論。從兩國購買的小麥均為製粉品質,適合食品生產而非飼料。
國內天氣風險促使緊急購買
隨著中國面臨2025年小麥收成的日益威脅,購買活動重新活躍起來。本週早些時候,河南省因長期高溫乾旱發出風險警告。該省是中國穀物帶的重要部分,任何中斷都可能對全國產量產生重大影響。
一位交易來源指出,他們公司已將2025年中國小麥產量預測下調約500萬噸。雖然中國擁有大量小麥庫存,且在飼料穀物方面通常自給自足,但製粉小麥可能短缺的潛力似乎引發了近期的進口活動。
從2024年進口放緩的轉變
中國在2024年進口了約1,100萬噸小麥,價值約35億美元,使其成為全球最大的小麥進口國之一。然而,隨著中國收穫大量小麥和玉米,進口在下半年急劇放緩。根據通過貿易數據監控獲得的海關數據,從2024年9月至2025年3月,中國進口的小麥不到100萬噸。
中國需求放緩導致全球供應過剩,推動芝加哥基準小麥期貨在2024年7月跌至四年低點。價格自此保持低迷,為機會性購買創造了有利條件。
策略性採購:避免美國小麥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最近的購買中沒有美國小麥。交易員指出,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持續的關稅和貿易緊張是主要的阻礙因素。雖然美國曾是中國的主要供應商,但貿易戰已將中國的需求轉向其他出口國,特別是澳洲和加拿大。
一位交易員解釋說,中國買家會因關稅和貿易戰而避免購買美國小麥。這一策略性採購決策強調了農業貿易的地緣政治因素,即使中國優先考慮糧食安全。
大麥購買顯示更廣泛的進口策略
除了小麥,中國進口商還預訂了大量大麥。交易員報告稱,六艘巴拿馬型船運載約60,000噸的法國或烏克蘭新作物大麥,預計在7月或8月交付。一些估計表明,大麥總購買量可能達到100萬噸。
據報導,大麥交易的價格範圍在每噸250至254美元之間,交付至中國。這些購買與小麥交易一樣,是中國在數月內首次進行的主要穀物進口之一,顯示出隨著2025/26作物年度的臨近,採購策略的更廣泛轉變。
市場影響和展望
雖然最近的購買量很大,但分析師警告說,這可能不代表中國進口的持續增加。澳洲作物預測公司分析師Rod Baker表示,中國在飼料穀物方面仍然儲備充足,經濟逆風正在抑制整體穀物需求。
Baker表示,中國在這個作物年度的飼料穀物方面自給自足,庫存充足。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也在壓低穀物需求。
儘管如此,天氣風險、全球低價和策略性採購考量的結合促使中國重新進入國際穀物市場。這是否標誌著更廣泛趨勢的開始,或是對國內天氣威脅的短期反應,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