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升溫:美國對中國課徵104%關稅,台灣電子業面臨供應鏈挑戰

台灣財經04/09 16:40
美中關稅戰升溫:美國對中國課徵104%關稅,台灣電子業面臨供應鏈挑戰

2025年4月9日,美國對中國商品課徵104%關稅,導致全球筆電供應鏈中斷。華碩、宏碁、聯想、HP與戴爾等品牌暫停向美國出貨兩週。台灣作為重要供應基地,面臨美中雙邊關稅壓力,電子業者正調整供應鏈與市場策略應對。台灣企業考慮分散產能至印度或墨西哥,以避開高關稅影響。

重點更新

04/09 16:40

美中關稅戰升溫:美國對中國課徵104%關稅,台灣電子業面臨供應鏈挑戰

2025年4月9日,美國對中國商品課徵104%關稅,導致全球筆電供應鏈中斷。華碩、宏碁、聯想、HP與戴爾等品牌暫停向美國出貨兩週。台灣作為重要供應基地,面臨美中雙邊關稅壓力,電子業者正調整供應鏈與市場策略應對。台灣企業考慮分散產能至印度或墨西哥,以避開高關稅影響。

美國對中國課徵104%關稅,貿易戰再升級

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李威特於4月8日宣布,因中國未撤回對美國商品的報復性關稅,美方將自美東時間4月9日凌晨起,對中國商品加徵額外50%關稅,累計稅率達104%。這一決策是在先前已實施的20%與34%關稅基礎上再度加碼,標誌著美中貿易戰進入新一輪高強度對峙。

中國外交部則強硬回應,表示美方行為缺乏誠意,若美國執意升高貿易衝突,中方將「奉陪到底」。雙方互徵高額關稅,已使全球市場震盪,科技與電子產品成為首波受害者。

筆電品牌全面暫停出貨,美國市場供應鏈中斷

在關稅政策生效前夕,全球五大筆電品牌——華碩、宏碁、聯想、HP與戴爾——已於4月9日通知供應鏈,暫停所有銷往美國的筆電與相關零組件出貨,為期兩週。這項決策不僅影響終端產品供應,也波及台灣眾多零組件供應商,包括鍵盤廠群光、致伸與安控業者奇偶等,皆收到客戶暫停拉貨或觀望的通知。

根據《Commercial Times》報導,這些品牌的決策是為了觀察市場反應與關稅實施細節,並爭取時間調整供應鏈與定價策略。分析指出,若筆電產品被課徵104%關稅,將導致美國市場售價上漲三成以上,嚴重削弱產品競爭力。

台灣電子業面臨雙重壓力:中國製造與美國關稅

台灣電子業長期依賴中國作為主要製造基地,根據統計,電子五哥在中國共設有12個廠區,鴻海富士康更擁有40個廠區與76萬名員工。此次美國針對中國製造商品課徵高額關稅,直接衝擊這些台灣企業的出貨成本與利潤空間。

同時,美國也對台灣商品課徵32%的「對等關稅」,涵蓋資通訊、電子零組件、機械、自行車等多個產業。根據經濟部資料,台灣對美出口中,電腦及其附屬單元占比高達58.1%,電腦零附件則為5.5%,顯示筆電與相關產品是重災區。

台灣業者的應對策略:分散產能與調整市場布局

面對關稅壓力,台灣業者正積極尋求應對之道。華碩表示,將動態調整庫存管理、供應鏈配置與定價策略,並優先將高階產品如電競筆電與顯示卡轉向非美市場出貨,以分散風險。宏碁則強調,將依市場需求與競爭環境採取必要措施,並已預告部分產品將調漲10%。

微星與技嘉早在川普首任期已將部分筆電生產移回台灣,近期更在印度設立新廠,進一步分散生產風險。英業達與緯創則考慮透過《美墨加協定》(USMCA)模式,將筆電與伺服器產品從墨西哥組裝後輸往美國,以避開高額關稅。

不過,業者普遍指出,要達到美國所要求的「20%美國製造價值」門檻以獲得關稅豁免,實務上極為困難。以筆電為例,處理器雖使用美國技術,但多由台積電代工;記憶體與硬碟多來自韓國;其他零組件則來自中國或東南亞,難以符合豁免條件。

供應鏈觀望,產業信心受挫

目前,部分台灣代工大廠如廣達、仁寶與和碩表示尚未收到暫停出貨通知,出貨仍照常進行,但也坦言關稅政策變數大,需持續觀察。英業達指出,第二季筆電出貨仍預期成長,但關稅影響仍是潛在風險。和碩則啟用美國加州新辦公室,強化北美市場布局,並規劃在當地設廠。

分析師指出,台灣電子業正處於美中貿易戰的夾縫中,無論是中國製造的出口受阻,或是台灣本身遭課徵高額關稅,皆對產業造成實質衝擊。短期內,業者只能透過調整市場策略、分散產能與壓低成本來因應,但長期而言,供應鏈重組與市場重分布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