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世紀的傳統:白煙象徵梵蒂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選出新教宗

美國其他05/07 06:31
數世紀的傳統:白煙象徵梵蒂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選出新教宗

2025年5月7日,天主教會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教宗選舉會議)開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聖彼得廣場,等待西斯汀教堂冒出白煙,象徵新教宗的誕生。這一傳統起源於15世紀,最初是為了防止投票舞弊,並逐漸演變成教宗繼任的象徵。白煙首次於1914年使用,以表示選舉成功。白煙是通過在爐中燃燒選票和化學物質產生的,以確保信號清晰。選舉會議的保密性與白煙的全球直播形成鮮明對比,象徵著新精神領袖的誕生。

重點更新

05/07 06:31

數世紀的傳統:白煙象徵梵蒂岡教宗選舉秘密會議選出新教宗

2025年5月7日,天主教會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教宗選舉會議)開始,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聖彼得廣場,等待西斯汀教堂冒出白煙,象徵新教宗的誕生。這一傳統起源於15世紀,最初是為了防止投票舞弊,並逐漸演變成教宗繼任的象徵。白煙首次於1914年使用,以表示選舉成功。白煙是通過在爐中燃燒選票和化學物質產生的,以確保信號清晰。選舉會議的保密性與白煙的全球直播形成鮮明對比,象徵著新精神領袖的誕生。

15世紀的起源:保密與象徵

“秘密會議”這個詞本身源自拉丁語短語“cum clave”,意指“帶著鑰匙”,指的是將樞機主教鎖在房間裡直到選出新教宗的做法。這一傳統在1274年由教宗格列高利十世在里昂第二次大公會議上通過法令Ubi Periculum(危險之處)正式化,該法令要求在選舉過程中嚴格隔離和保密。其目的是防止外部影響並確保迅速決策。

到了15世紀,每輪投票後焚燒選票的做法已成為標準。最初,這是一種安全措施,以防篡改或信息洩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焚燒產生的煙霧開始發揮次要作用:向外界傳達投票結果。然而,幾個世紀以來,煙霧並未進行顏色編碼,只是表示已經進行了一次投票。

1914年首次白煙

轉折點出現在1914年,當時的秘密會議選出了教宗本篤十五世。首次使用白煙故意用來表示選舉成功。這一創新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清晰而即時的視覺信號,區分了決定性投票和未決定性投票,後者仍以黑煙標示。

在此之前,曾使用其他方法宣布新教宗。例如,在1823年於奎里納萊宮舉行的秘密會議中,衛兵發射空包彈以示選舉。但煙霧——從遠處可見且具有深刻象徵意義——被證明是最有效和持久的方法。

煙霧的運作原理:爐具與化學

從西斯廷禮拜堂升起的煙霧是通過在鑄鐵爐中焚燒樞機主教的紙質選票產生的。這個爐子首次在1939年的秘密會議中使用,高約一米,上面刻有過去秘密會議的日期。自2005年以來,系統中增加了第二個爐子,連接到同一個煙囪。這個新爐子專門用來燃燒化學化合物,以確保煙霧明顯是黑色或白色。

黑煙,或稱黑煙(famata nera),是通過使用氯酸鉀、蒽(一種煤焦油衍生物)和硫的混合物製成的。這種組合產生濃密的黑煙,表示尚未選出教宗。相反,白煙,或稱白煙(famata bianca),是通過使用氯酸鉀、乳糖和松香製成的。這些化學物質產生輕盈、明顯的白煙,預示著新教宗的選出。

這個雙爐系統的引入是為了消除由於煙霧顏色不明確而引起的混淆。例如,在1958年的秘密會議中,用於加深煙霧的潮濕稻草未能正確點燃,導致白煙過早出現,誤導了人群。自那時以來,梵蒂岡改進了這一過程,甚至在西斯廷禮拜堂附近安排了一名技術人員監控爐子並在必要時進行干預。

儀式與時間

秘密會議遵循嚴格的時間表。每天最多可進行四輪投票——上午兩輪,下午兩輪。每兩輪投票後,選票被焚燒,煙霧被釋放。如果沒有候選人獲得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則釋放黑煙。如果選出教宗,則升起白煙,隨後聖彼得大教堂的鐘聲響起,這一做法於2005年引入以進一步明確結果。

煙霧的時間並不固定,但觀察者通常可以根據秘密會議的節奏預測它。第一天通常只進行一輪投票,預計在傍晚出現煙霧。在隨後的日子裡,根據投票時間表,煙霧可能在上午和下午中期出現。

全球訊號

儘管秘密會議是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但煙霧提供了一個罕見而強大的公眾參與時刻。當白色煙霧在羅馬的天空中盤旋時,它被全球直播,立即告知數十億天主教徒和非天主教徒,一位新的精神領袖已被選出。

煙霧的象徵意義:黑色代表未決,白色代表團結——超越了語言和文化。這是當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和持久的選舉過程之一的視覺簡寫。儘管煙霧背後的技術已經演變,但核心訊息保持不變:教會迎來了新的牧者。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