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面臨美國關稅壓力:在地生產與日本供應鏈的戰略抉擇

台灣財經05/12 12:25
豐田面臨美國關稅壓力:在地生產與日本供應鏈的戰略抉擇

自2024年起,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對豐田汽車構成重大衝擊。豐田社長佐藤恒治在2025年5月8日表示,僅兩個月內關稅已導致13億美元損失。豐田面臨在日本維持供應鏈與加速海外生產的抉擇,影響日本6萬家中小企業。儘管豐田在美國已有11座工廠,但產能接近飽和,難以完全轉向在地生產。豐田正考慮出口市場多元化以應對美國市場不確定性。

重點更新

05/12 12:25

豐田面臨美國關稅壓力:在地生產與日本供應鏈的戰略抉擇

自2024年起,美國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對豐田汽車構成重大衝擊。豐田社長佐藤恒治在2025年5月8日表示,僅兩個月內關稅已導致13億美元損失。豐田面臨在日本維持供應鏈與加速海外生產的抉擇,影響日本6萬家中小企業。儘管豐田在美國已有11座工廠,但產能接近飽和,難以完全轉向在地生產。豐田正考慮出口市場多元化以應對美國市場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重創出口模式

自2024年起,美國對進口汽車與零組件加徵25%關稅,對以出口為核心的豐田構成直接衝擊。根據豐田社長佐藤恒治在2025年5月8日的財報記者會上說明,僅4月至5月兩個月內,關稅已導致公司損失高達13億美元(約1.7兆日圓)。這一數字與日本政府官員所透露「每小時損失100萬美元」的估算相符。

儘管豐田在美國已有11座工廠,並自2020年以來投資超過210億美元擴大當地產能,但仍有約120萬輛汽車與大量零組件需自日本進口。這使得豐田成為川普政府關稅政策的首要打擊對象。美國總統川普更在公開場合點名批評豐田「每年在美銷售上百萬輛外國製造汽車」,要求其進一步在美國本地生產。

日本本土生產體系的堅守

豐田的全球戰略長期以「300萬輛日本本地年產體制」為核心,透過出口支撐國內就業與技術傳承。2024財年,豐田在日本生產323萬輛汽車,其中六成出口至海外,光是出口至美國就達54萬輛,佔比28%。這些車款多為高利潤的Lexus與油電混合車。

佐藤社長強調:「維持日本本地供應鏈、持續出口,是製造業的根本。」副社長宮崎洋一也指出,目前仍有大量未交付訂單,短期內不會改變日本產線規模。2024財年,日本市場雖僅佔全球銷量15%,但其生產量卻佔全球的33%,對整體營運貢獻超過六成營業利益。

然而,若對美出口持續受限,豐田勢必需調整日本產線規模,這將對國內供應鏈造成連鎖衝擊。愛知縣一位模具廠社長坦言:「中小企業會最先感受到壓力,若這樣下去,3~4年內恐難以存續。」

在地化生產的加速與限制

面對關稅壓力,豐田一方面加快海外產能部署,早在川普第一任期(2017–2021)便與馬自達合資在阿拉巴馬州設廠,近期更在北卡羅來納州投資139億美元興建電池工廠。豐田發言人表示,公司將「維持現有營運,持續優化固定成本」,並密切關注美國政策動向。

然而,豐田在美國的產能已經接近飽和。其位於肯塔基州的喬治敦工廠為美國最大組裝基地,目前幾乎滿負荷運轉,難以再承擔新車型生產。這限制了豐田從海外工廠調配車輛的能力,也使其難以完全轉向在地生產。

此外,即使在美國擴大產能,若仍依賴日本製零組件,仍將面臨高額關稅與成本壓力。豐田旗下零件供應商捷太格特(JTEKT)財務長神谷和幸表示:「我們將根據各國稅制評估,調整供應鏈以減輕關稅影響。」

出口市場多元化與供應鏈重組

為因應美國市場的不確定性,豐田已開始調整出口目的地。佐藤社長指出:「短期內我們會藉由調整出口地區來因應,未來也會考慮出口多元化。」這意味著豐田可能將部分原本出口至美國的車輛轉向歐洲、東南亞或其他新興市場。

然而,這樣的轉向並非易事。豐田的供應鏈高度依賴日本本地的6萬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多數專精於高精度模具、電子零件與特殊材料,難以在短期內複製至海外。電裝公司副社長松井靖指出:「整個汽車產業能否靈活調整,是渡過關稅風暴的關鍵。」

關稅衝擊下的財務壓力

根據豐田財報,2025財年第一季(1~3月)營業利益率達9%,高於通用汽車的7.6%與福斯的3.7%。但若關稅與日圓升值持續,東海東京Intelligence Lab分析師杉浦誠司估算,豐田每年營業利益恐減少1.7兆日圓。

此外,豐田也面臨是否將成本轉嫁至售價的抉擇。美國市場雖為其最大單一市場,佔全球銷量約25%,但若調高售價,恐影響銷量與市佔率。豐田目前選擇維持建議零售價不變,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