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勞動市場鬆動與AI晶片政策轉向推升科技股,S&P 500科技與醫療板塊領漲

2025年5月,美國勞動市場顯示鬆動跡象,通膨壓力持續,服務業活動回升。川普政府計畫撤回拜登時期AI晶片出口限制,推動Nvidia和AMD等科技股上漲。S&P 500企業財報亮眼,科技和醫療保健板塊領漲。Nvidia計畫7月推出降規版H20晶片應對出口限制。公用事業板塊因AI帶動的電力需求表現穩健,中小型股因『美國製造回流』政策成為市場焦點。
重點更新
05/11 10:57
美國勞動市場鬆動與AI晶片政策轉向推升科技股,S&P 500科技與醫療板塊領漲
2025年5月,美國勞動市場顯示鬆動跡象,通膨壓力持續,服務業活動回升。川普政府計畫撤回拜登時期AI晶片出口限制,推動Nvidia和AMD等科技股上漲。S&P 500企業財報亮眼,科技和醫療保健板塊領漲。Nvidia計畫7月推出降規版H20晶片應對出口限制。公用事業板塊因AI帶動的電力需求表現穩健,中小型股因『美國製造回流』政策成為市場焦點。
勞動市場與通膨:數據顯示韌性與壓力並存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數據,4月非農就業新增17.7萬人,超出市場預期的13.8萬人,顯示就業市場仍具韌性。然而,初領失業救濟人數升至22.3萬人,為近期高點,四週平均值也略升至22.7萬人,顯示部分企業對未來經濟前景仍持保守態度。
此外,第一季非農生產力季減0.8%,為2022年以來首次下滑,單位勞工成本則上升至5.7%,高於預期,反映企業面臨更高的人力成本壓力。服務業方面,4月ISM非製造業指數回升至51.6,顯示擴張,但價格指數飆升至65.1,創2022年初以來新高,通膨壓力仍未緩解。
貿易赤字擴大,製造業仍承壓
3月美國貿易赤字擴大至1,405億美元,較2月的1,232億美元明顯增加。其中,商品進口達3,46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顯示內需仍強,但也反映出製造業供應鏈對外依賴程度未見改善。製造業PMI仍處於收縮區間,4月數值為48.5,已連續十個月低於50榮枯線。
AI晶片政策轉向,科技股應聲上漲
川普政府近期傳出計畫撤回拜登政府針對AI晶片出口的限制規則。該規則原本將全球分為三個出口等級,對中國等國家實施嚴格限制。根據美國商務部發言人說法,該規則「過於複雜且難以執行」,新規則將更簡化,目標是「釋放美國創新潛力」。
此消息激勵AI晶片相關個股上漲。Nvidia股價在消息公布當日上漲3%,雖在盤後略為回落0.7%。AMD亦受惠於市場對AI晶片出口放寬的預期而上揚。輝達則計畫於7月在中國推出降規版H20晶片,以符合美國出口規範。該版本將大幅降低記憶體容量與運算效能,並可能需下游客戶調整模組設計。
S&P 500財報亮眼,科技與醫療保健領漲
截至5月8日,超過90%的S&P 500成分股已公布第一季財報,其中77%每股盈餘優於預期,整體年增12.3%。Factset預估S&P 500第一季獲利年增12.8%,其中科技業預期成長17.5%,醫療保健與通訊服務亦表現不俗。
科技板塊持續受到AI題材帶動,儘管部分公司如Arm與邁威爾因財測不如預期而股價下挫,整體產業仍呈現積極成長態勢。Palantir公布獲利創新高,但因估值偏高而出現拉回。醫療保健板塊則因FDA高層任命引發政策不確定性,短期內表現相對疲弱。
公用事業受惠AI電力需求,表現穩健
AI應用快速擴張帶動資料中心與高效能運算需求,進一步推升電力消耗。公用事業板塊因此受惠,星座能源(Constellation Energy)等公司股價表現亮眼。資料中心建設熱潮也帶動相關基礎設施與電力傳輸投資,為公用事業與重型建設公司創造長期成長動能。
中小型股受「美國製造回流」政策推動
在川普政府推動的「美國優先」與「製造業回流」政策下,中小型股成為市場焦點。根據Refinitiv數據,2025年以小型股為主的羅素2000指數企業獲利預計將年增34.1%,遠高於S&P 500的9.5%。政策面上,川普政府已新增8萬個學徒崗位,並計畫建立100萬個學徒職缺以支援製造業發展。
此外,川普政府推動的「龐大且華麗的法案(Big Beautiful Bill)」涵蓋延長減稅、提高債限與能源政策鬆綁等措施,若能於7月4日前通過,將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與企業投資意願。
References
- 華爾街分析人士:美國就業數據背後暴露經濟衰退跡象
- 美國上周新領失業救濟人數減少1.3萬人,好於預期 - etnet 經濟通|香港新聞財經資訊和生活平台
- Fed 釋放訊號提供支撐 美元指數短線有望續強 | 外匯市場 | 金融 | 經濟日報
- Trump administration to rescind ‘overly complex’ Biden-era curbs on AI chips
- 克服美國限制?Nvidia降規版H20晶片 2個月後供應中國 | 聯合新聞網
- AI晶片禁令有望鬆綁、減稅政策添火力 科技與中小型股成焦點|壹蘋新聞網
- 4 Heavy Construction Stocks Riding The Industry's Growth Wave
- 關稅恐慌漸颺 美股轉向「小而美」 法人看這兩類股最沾光 漲幅估2至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