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股技術性反彈:散戶主導標普500飆升14%,企業回購計畫引發市場關注

台灣財經05/12 01:54
2025年4月美股技術性反彈:散戶主導標普500飆升14%,企業回購計畫引發市場關注

2025年4月以來,美國股市反彈,標普500指數單月上漲14%,那斯達克指數反彈15%。此漲勢由散戶投資者主導,集體買入科技股與選擇權,形成逼空行情。美國企業宣布2338億美元回購計畫,創1984年以來次高,年內累計回購6651億美元。市場結構性變化與聯準會政策成為焦點,成長股與防禦型類股表現分化,反映投資者情緒矛盾與不確定性。

重點更新

05/12 01:54

2025年4月美股技術性反彈:散戶主導標普500飆升14%,企業回購計畫引發市場關注

2025年4月以來,美國股市反彈,標普500指數單月上漲14%,那斯達克指數反彈15%。此漲勢由散戶投資者主導,集體買入科技股與選擇權,形成逼空行情。美國企業宣布2338億美元回購計畫,創1984年以來次高,年內累計回購6651億美元。市場結構性變化與聯準會政策成為焦點,成長股與防禦型類股表現分化,反映投資者情緒矛盾與不確定性。

散戶連續21週淨買入,機構被動回補

根據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數據,截至2025年5月2日,散戶已連續21週淨買入美股,創下自2008年以來最長紀錄。在3月機構大幅拋售期間,散戶單週買入金額高達20億美元,4月更在標普500指數觸底後逆勢加碼科技龍頭股如輝達與亞馬遜。64歲的亞利桑那州交易員Jay Rice表示,他利用分筆大單方式持續增持科技股,視每次市場下跌為買入機會。

與此同時,機構投資人則呈現全面撤退態勢。4月機構淨賣超達27億美元,創歷史次高紀錄,避險基金更錄得15億美元的空頭回補。高盛追蹤的商品交易顧問基金(CTAs)雖仍處於低部位,但已開始小規模增持股票。Cohalo資產管理公司指出,這波反彈違背機構預期,極端的部位削減迫使機構被動回補。

企業回購創新高,與散戶形成「左右互搏」

企業回購成為支撐市場的另一股力量。4月美國企業宣布2338億美元的回購計畫,為1984年以來次高,年內累計回購金額已達6651億美元,超越2022年全年總額。蘋果與微軟等科技巨頭合計斥資900億美元進行回購,與散戶搶購其看漲選擇權的行為形成「左右互搏」格局。

儘管機構在現貨市場持續減碼,但選擇權市場卻顯示出追漲跡象。法人機構上週買入的看漲選擇權規模創下自2024年10月以來新高,但高盛指出,機構整體股票部位仍較歷史均值低15%。Mahoney Asset Management執行長Ken Mahoney坦言:「我們原本持有40%現金作為防禦,現在卻被迫用這些彈藥追漲。」

技術面與波動率指數顯示市場異常

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波動率指數(VIX)近期驟降,標普500一個月實質波動率單週下降17點至19.8,為2023年11月以來最低水準。摩根大通量化分析師Bram Kaplan指出,當VIX跌破20,趨勢追蹤基金(CTAs)將被迫調整策略。目前標普500距離CTAs集體買入觸發點5800點僅差2.5%,若突破恐引發演算法交易踩踏效應。

成長股領漲,防禦型類股顯示市場謹慎

在類股表現方面,資訊科技與工業類股表現強勁。微軟(+3.13%)與特斯拉(+6.32%)等成長股在上週領漲,反映市場對AI與科技創新的持續關注。然而,防禦型類股如公用事業(+1.40%)與消費必需品仍維持相對強勢,顯示投資者對經濟前景仍抱持謹慎態度。

根據《Joe’s 華爾街脈動》報導,儘管資訊科技類股上漲2.16%,但市場尚未出現明確的風格轉換,真正的風險偏好轉變需觀察資金是否廣泛流入週期性類股。

聯準會政策成市場關鍵變數

市場目前正處於技術性反彈與政策不確定性的交界點。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即將召開會議,市場靜待聯準會對通膨與關稅政策的最新解讀。根據報導,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近期強調「觀望」立場,並指出關稅政策已改變經濟前景,暗示政策調整將視數據而定。

債券市場亦反映出政策敏感度。兩年期美債殖利率自本月低點3.55%反彈33個基點,顯示市場對聯準會未來動向高度關注。投資者也密切觀察即將公布的CPI與零售銷售數據,以判斷當前反彈是否具備持續動能。

市場結構性變化引發爭論

這波由散戶主導的反彈引發市場對結構性變化的廣泛討論。CNBC名嘴Jim Cramer指出:「這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看到散戶用選擇權組合對抗機構算法。」Reddit論壇與Robinhood等平台的活躍用戶,正在重塑市場風格與資金流向。

高盛全球股票策略主管Peter Oppenheimer警告,若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並導致企業獲利下修10%,標普500可能回落至4600點,較當前水位下跌約20%。相對地,貝萊德投資研究所則認為,企業回購與AI科技革命將支撐估值,視當前回升為潛在買入機會。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