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晶片關稅戰升溫:2025年高關稅引發全球市場震盪與價格飆升

台灣財經04/12 07:37
美中晶片關稅戰升溫:2025年高關稅引發全球市場震盪與價格飆升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晶片徵收145%關稅,中國反制對美國晶片課徵125%關稅,導致全球半導體市場震盪。中國晶片價格急劇上漲,出現恐慌性囤貨潮,多家代理商停止報價。中國新規將晶圓流片地視為原產地,影響美國本土製造商如英特爾,迫使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

重點更新

04/12 07:37

美中晶片關稅戰升溫:2025年高關稅引發全球市場震盪與價格飆升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口晶片徵收145%關稅,中國反制對美國晶片課徵125%關稅,導致全球半導體市場震盪。中國晶片價格急劇上漲,出現恐慌性囤貨潮,多家代理商停止報價。中國新規將晶圓流片地視為原產地,影響美國本土製造商如英特爾,迫使企業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

美國對中徵收145%關稅,中國回敬125%

2025年4月9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對等關稅」政策,針對中國晶片產品的總關稅稅率達到145%,其中包括先前已實施的20%關稅與新加徵的125%。僅隔兩日,中國於4月11日宣布自4月12日起,將對原產於美國的半導體產品徵收125%的報復性關稅,作為對美方措施的回應。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同時發布緊急通知,明確指出進口晶片的「原產地」將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而非封裝地。此舉直接鎖定在美國本土製造的晶片產品,排除台灣、南韓等地製造的晶片,進一步精準打擊美國本土晶片製造商如英特爾(Intel)、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與GlobalFoundries。

晶片成本飆升,廠商轉嫁價格

關稅措施實施後,晶片成本迅速上升。美國記憶體晶片大廠美光(Micron)已通知中國客戶,將對DRAM與SSD等產品加收與關稅相關的附加費。為維持利潤空間,多家晶片製造商選擇將成本轉嫁至下游客戶,導致晶片售價全面上漲。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記憶體晶片、類比晶片與車用功率半導體等主流產品的現貨價格出現「一天一個價」甚至「一分鐘漲一次」的現象。多位中國半導體業者指出,市場已陷入恐慌性搶購與囤貨潮,導致供應鏈緊張與價格失控。

搶購潮席捲中國市場

在中國大陸,晶片採購商與終端客戶為避免未來供應中斷與價格進一步上漲,紛紛搶購現貨。多家代理商,包括美光、德州儀器與ADI的中國代理商,已停止對客戶報價,市場陷入高度不確定性。

一位中國晶片廠商表示:「上一分鐘問,下一分鐘就漲價。」另一位業者則指出:「沒有需求,漲價也沒用。」儘管市場出現搶購潮,但與2021年全球晶片短缺不同,當前的需求並未實質增長,僅是因應政策風險的短期反應。

原產地認定新規重塑供應鏈

中國此次關稅政策的另一關鍵在於「原產地」認定方式的改變。根據中國海關總署122號令,積體電路產品的原產地將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為準。這意味著即使晶片在美國製造後於台灣或東南亞封裝,仍將被視為美國原產,需繳納125%關稅。

此舉對於在美國設有晶圓廠的企業如英特爾與德州儀器造成直接衝擊。相對地,像AMD與高通(Qualcomm)等將製造外包給台積電(TSMC)的美國設計公司,其產品因被認定為台灣原產,得以避開中國的報復性關稅。

市場價格與供應鏈反應

根據多家媒體報導,晶片價格自關稅政策公布後迅速上漲。以記憶體晶片為例,DRAM與SSD價格在中國市場上出現每小時調整的情況。部分現貨商甚至停止報價,等待市場穩定後再重新定價。

此外,晶片供應鏈也受到明顯干擾。由於晶片製造涉及多國工序,從設計、流片、封裝到測試,企業需重新評估供應鏈布局,以符合新的原產地規則。部分美國企業已開始考慮將製造轉移至台灣、越南或馬來西亞等地,以維持對中國市場的出口能力。

股市反應與產業震盪

受關稅消息影響,美國晶片製造商股價出現明顯下跌。德州儀器股價一度下跌10%,創下52週新低;英特爾下跌9%;GlobalFoundries下跌3%。相對地,中國本土晶片企業如中芯國際與華虹半導體股價則出現上漲,分別上升5.9%與14.1%。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