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關稅政策或致晶片設備製造商年損逾10億美元,應用材料等公司受衝擊

美國政府擬定的新關稅政策可能使本土晶片設備製造商每年損失超過10億美元,估算來自業界高層與官員的閉門會議。應用材料、科林研發與KLA每家公司預估損失約3.5億美元,Onto Innovation等中型業者也將承擔數千萬美元成本。損失涵蓋訂單流失、供應鏈轉型與合規支出,顯示關稅政策對高科技製造業的深遠影響。
重點更新
04/16 01:18
美國新關稅政策或致晶片設備製造商年損逾10億美元,應用材料等公司受衝擊
美國政府擬定的新關稅政策可能使本土晶片設備製造商每年損失超過10億美元,估算來自業界高層與官員的閉門會議。應用材料、科林研發與KLA每家公司預估損失約3.5億美元,Onto Innovation等中型業者也將承擔數千萬美元成本。損失涵蓋訂單流失、供應鏈轉型與合規支出,顯示關稅政策對高科技製造業的深遠影響。
關稅政策背景與業界反應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半導體產品與設備啟動進口調查,依據《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款,評估其對國家安全的潛在威脅。此舉被視為對半導體產業加徵關稅的前奏。儘管川普政府暫時豁免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與部分電子產品的對等關稅,但白宮明言這些豁免僅為暫時性措施,未來仍可能納入課稅範圍。
在此背景下,美國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國際協會(SEMI)與多家業者代表於上週在華府與政府官員密集會談,試圖釐清政策方向並表達業界憂慮。根據與會人士透露,業界初步估算,若新關稅全面實施,將導致晶片設備製造商每年損失超過10億美元。
三大設備商面臨重大財務壓力
根據路透社與《聯合報》報導,三家美國主要晶片設備製造商——應用材料、科林研發與KLA——每家公司預估將因新關稅政策面臨約3.5億美元的損失。這些損失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 外銷訂單流失:尤其是針對較低階設備的海外市場,因價格競爭力下降,導致訂單轉向其他供應商。
- 供應鏈轉型成本:為因應關稅政策,企業需尋找非中國來源的替代零組件供應商,涉及重新設計、測試與認證流程。
- 合規與人事支出:為遵循新關稅規範,企業需增聘法務與合規人員,並建立新的報關與稅務處理機制。
此外,Onto Innovation 等中型業者也預估將增加數千萬美元的額外支出。由於晶片製造設備通常由數百至數千個高精密零件組成,供應鏈高度複雜,轉型成本難以低估。
拜登時期出口管制的延續衝擊
事實上,美國晶片設備商早在拜登政府時期就已面臨出口限制帶來的營收壓力。自2022年起,美國政府針對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實施出口管制,限制其出口至中國,以防止其用於軍事與人工智慧等敏感用途。根據《路透社》與《中時新聞網》報導,這些措施已導致業者損失數十億美元的訂單。
如今,川普政府進一步推動關稅政策,業界擔憂將加劇原有壓力。尤其是針對低階設備的出口市場,過去尚能維持一定銷售量,如今也可能因關稅而流失。
關稅估算的不確定性與業界困境
儘管目前的損失估算為10億美元,但業界人士強調,這僅為初步預估,實際影響可能更大。由於每台晶片製造設備涉及數百種零組件,且最終課稅產品與稅率尚未明確,導致企業難以進行精確財務規劃。
應用材料公司尚未對此發表評論,KLA與科林研發則拒絕回應媒體詢問。SEMI協會則表示,將持續與政府溝通,爭取政策調整空間。
產業鏈連鎖效應與供應鏈重組壓力
晶片設備製造商的困境不僅限於直接財務損失。由於這些企業位於半導體供應鏈的上游,其成本上升可能進一步傳導至晶圓代工廠與IC設計公司,最終影響整體科技產業的成本結構與產品價格。
此外,若企業選擇將部分生產線遷回美國以規避關稅,將面臨龐大的資本支出與人力資源挑戰。根據《Yahoo財經》報導,部分亞洲企業已開始重新評估其對美出口策略,甚至考慮在美設廠以因應政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