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彈性育嬰假試辦遇冷:僅24家企業申請,程序繁瑣與人力調度成主因

勞動部自2023年5月9日起試辦「彈性育嬰留職停薪」制度,允許以「日」為單位請假,旨在協助家長應對突發育兒需求。至年底,89家企業參與,但僅24家申請,累計212人次,平均請假不到三天。企業反映申請流程繁瑣及人力調度困難,影響使用意願。勞動部正蒐集意見,考慮重新設計制度。
重點更新
05/07 23:02
台灣彈性育嬰假試辦遇冷:僅24家企業申請,程序繁瑣與人力調度成主因
勞動部自2023年5月9日起試辦「彈性育嬰留職停薪」制度,允許以「日」為單位請假,旨在協助家長應對突發育兒需求。至年底,89家企業參與,但僅24家申請,累計212人次,平均請假不到三天。企業反映申請流程繁瑣及人力調度困難,影響使用意願。勞動部正蒐集意見,考慮重新設計制度。
試辦概況:參與企業多,實際申請少
勞動部於2023年中啟動「彈性育嬰留職停薪」試辦計畫,允許勞工以「日」為單位請假,目的在於提供家長更彈性的育兒支持。試辦對象為89家事業單位,涵蓋各類型企業。然而,根據勞動部統計,最終僅有24家企業實際提出申請,累計212人次使用,平均每人請假天數不到三天。
這樣的使用率遠低於預期,引發外界質疑政策推行的實效性。勞動部條件與薪資平等司司長黃維琛指出,部分企業未有員工申請,是因為公司本身已提供優於法令的全薪照顧假,員工無需再申請彈性育嬰假。
申請流程繁瑣成最大障礙
多數試辦企業反映,彈性育嬰假目前比照育嬰留職停薪的申請程序,須向勞保局填報資料,流程繁瑣,對企業與員工皆造成行政負擔。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召集人王兆慶指出,申請系統設計不夠友善,是導致使用率低落的主因之一。他建議政府應投入資源簡化系統流程,讓請假申請更為直觀與便捷。
王兆慶表示:「只要花一筆系統設計費用,讓申請程序更簡便,相信可提高使用意願。」他強調,現行制度的繁瑣程度,對於需要臨時請假的家長而言,反而成為一種阻礙。
臨時照顧需求頻繁,制度彈性不足
根據勞動部蒐集的企業回饋,員工請假多因保母臨時請假、腸病毒導致托嬰中心停課等突發情況。這些需求往往無法提前預測,現行以「月」為單位的育嬰留職停薪制度難以應對。
例如,一位家長代表張麗環分享,她的孫子女就讀新北市公托,2024年9月幾乎整月停課,家人們的特休假全數用於照顧孩子,最終不得不放棄公托,改由母親請育嬰假在家照顧。她強烈支持以「日」為單位的彈性育嬰假,認為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家長應對突發狀況。
雇主憂心人力調度,盼設預告機制
除了申請流程問題,企業對人力調度的擔憂也是一大阻力。有試辦單位反映,若員工頻繁使用彈性育嬰假,將對排班與業務運作造成壓力。部分企業建議,制度應設計預告機制,要求員工提前告知請假需求,以利人力安排。
王兆慶對此表示理解,並建議未來若制度全面實施,可考慮限制每位員工的請假次數總量,兼顧彈性與企業營運需求。他指出:「若放寬到以日為單位,可限縮次數總量,這樣雇主也比較能接受。」
腸病毒停課頻繁,家長需求迫切
2024年,六都托嬰中心因腸病毒停課情況嚴重,根據托育及就業政策催生聯盟統計,高雄市公立托嬰中心平均停課25天、台北市19.9天、桃園市17天。即使部分縣市預計自2025年起放寬停課規定,但根據最新公告的托嬰中心定型化契約,若兒童健康不佳,托嬰中心仍可要求家長接回照顧。
這些突發情況使得家長對短期、彈性請假制度的需求日益迫切。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楊書瑋指出,25至34歲年輕勞工平均特休僅8.2天,根本無法應對頻繁的照顧需求。他呼籲政府應制度化照顧責任,讓勞工能在職場中持續工作而非被迫離職。
勞動部回應:蒐集意見,重新設計方案
面對外界批評與建議,勞動部表示,目前正盤點各界意見,重新思考制度設計方向。勞動部強調,推動彈性育嬰假制度的初衷,是協助受僱者兼顧職場與家庭照顧,並將持續與利害關係人溝通,尋求社會共識。
勞動部也指出,《性別平等工作法》已提供多項家庭照顧措施,包括育嬰留職停薪、家庭照顧假、減少或調整工作時間等,未來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彈性育嬰假制度,兼顧勞工需求與企業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