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照3.0政策2026年上路:應對人力荒與成骨不全症患者評估落差問題

台灣政治05/08 23:02
台灣長照3.0政策2026年上路:應對人力荒與成骨不全症患者評估落差問題

台灣衛福部計劃於2026年推動「長照3.0」政策,通過分級派工、改善薪資、引進輔具與智慧科技等措施,應對人力不足問題。新政策將擴大服務對象至早發性失智與中風患者,並鼓勵中高齡民眾加入。然而,成骨不全症患者在身障與長照評估系統間的資格認定不一致,引發對制度整合的呼籲。

重點更新

05/08 23:02

台灣長照3.0政策2026年上路:應對人力荒與成骨不全症患者評估落差問題

台灣衛福部計劃於2026年推動「長照3.0」政策,通過分級派工、改善薪資、引進輔具與智慧科技等措施,應對人力不足問題。新政策將擴大服務對象至早發性失智與中風患者,並鼓勵中高齡民眾加入。然而,成骨不全症患者在身障與長照評估系統間的資格認定不一致,引發對制度整合的呼籲。

分級派工制度:降低門檻、提升效率

根據衛福部規劃,長照3.0將導入「照服員分級制度」,依照照服員的能力與服務性質進行分類與派案。服務項目將區分為「身體照顧」與「非身體照顧」兩大類。前者如協助沐浴、翻身等需耗費體力的工作,後者則包括陪伴、送餐、協助購物等較輕量的服務。此舉旨在降低照服員的體力門檻,吸引中高齡民眾投入,擴大人力來源。

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指出,地方政府與民間團體將被建議依照照服員能力進行派案,透過「分級派工」機制,提升服務效率與人力配置彈性。此制度也將搭配放寬中階技術人力進入小規模多機能長照據點與團體家屋服務的規定,並研議將部分工時人力納入機構人力計算標準,以提升住宿式機構的夜間照顧能力。

中高齡人力招募與薪資改善

面對2023年每位照服員平均需服務10.8位個案的現況,遠超過合理負荷,長照3.0政策明確將中高齡族群視為潛在人力來源。衛福部表示,將結合勞動部與教育部資源,推動中高齡與婦女就業計畫,並提供照服員培訓與專業發展機會。

然而,立委林月琴指出,雖然居服員人數已突破10萬人,但人力結構老化與待遇未改善仍是隱憂。她強調,長照給支付標準已8年未調整,與基本工資調漲脫節,導致照服員流動率高、難以穩定人力。對此,衛福部承諾將改善薪資結構,並透過引進輔具與智慧科技,減輕照服員的身心負擔,提升工作吸引力。

輔具與智慧科技導入:減輕照服壓力

長照3.0亦將積極導入智慧照護與輔具補助系統。衛福部指出,透過科技輔助可有效減輕照服員在搬運、翻身等高體力負荷工作的壓力,並提升服務品質與安全性。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留住現有人力,也有望吸引更多年輕與中高齡族群加入照服行列。

擴大服務對象:早發性失智與中風患者納入

長照3.0將放寬服務對象年齡限制,納入50歲以下早發性失智症患者與未滿65歲的中風患者。根據統計,台灣早發性失智者已超過1.4萬人,這些患者在功能尚可時即面臨生活與心理劇變,及早介入長照體系可有效減輕家庭照顧壓力。中風患者若經急性期整合照護(PAC)後仍失能,也將可直接銜接長照服務,不再受年齡限制。

評估制度落差:成骨不全症患者的困境

在制度擴張的同時,評估機制的整合問題也逐漸浮現。立委林月琴指出,近期接獲一位成骨不全症患者的陳情,該患者雖通過身心障礙鑑定(ICF),卻未能通過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導致無法使用長照服務。此一案例凸顯出身障與長照兩套評估系統間的落差,造成民眾需重複評估,且結果不一致,影響服務銜接與資源使用。

對此,祝健芳表示,身障鑑定涵蓋就學、就業、就醫、就養等多元面向,而長照評估則聚焦於失能程度與照顧需求。以成骨不全症為例,患者可能在不同年齡發病,病程變化亦不一,若隨病情惡化而符合長照評估標準,即可轉入長照體系。在此之前,則可使用身障相關資源。她也指出,衛福部將研議發展「評估結果轉譯機制」,以減少重複評估與制度斷裂。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