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調整半導體原產地規則,美國暫免電子產品關稅:台灣與美國科技企業面臨不同影響

台灣財經04/12 15:08
中國調整半導體原產地規則,美國暫免電子產品關稅:台灣與美國科技企業面臨不同影響

2025年4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宣布進口積體電路產品的原產地將依據晶圓製造地認定,影響美國晶片大廠如英特爾。美國川普政府則暫時豁免智慧手機、電腦等產品的對等關稅,為台積電等台灣廠商提供短期喘息空間。這些政策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和美系科技企業產生實質影響。

重點更新

04/12 15:08

中國調整半導體原產地規則,美國暫免電子產品關稅:台灣與美國科技企業面臨不同影響

2025年4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宣布進口積體電路產品的原產地將依據晶圓製造地認定,影響美國晶片大廠如英特爾。美國川普政府則暫時豁免智慧手機、電腦等產品的對等關稅,為台積電等台灣廠商提供短期喘息空間。這些政策對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和美系科技企業產生實質影響。

中國調整原產地規則:以晶圓製造地為準

2025年4月11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CSIA)發布緊急通知,建議所有進口積體電路產品在報關時,應以晶圓流片工廠所在地作為原產地。這項規則適用於已封裝與未封裝的晶片,並依據中國海關總署第122號令中「實質性改變」的原則進行認定。

所謂「流片」或「交付製造」(Tape-Out),是指晶片設計完成後送交晶圓代工廠進行製造的階段。根據新規,若晶片設計來自美國,但實際製造地在台灣,則該產品在中國報關時將被認定為「台灣製造」,不再視為美國原產。

這項政策直接影響在美國本土設有晶圓製造設施的企業,如英特爾(Intel)、德州儀器(TI)與亞德諾(ADI)。這些公司過去多在美國完成晶圓製造,再送往亞洲進行封裝,如今將面臨中國高達125%的懲罰性關稅。

台灣晶圓代工廠商受惠轉單效應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指出,這項政策可能促使美系企業將晶圓製造外包給台灣廠商,以避開中國的高額關稅。台積電(TSMC)與聯電(UMC)等台灣晶圓代工廠商,原本即為輝達(NVIDIA)、超微(AMD)等美系IC設計公司的主要合作夥伴,這些企業因早已將製造外包至台灣,受影響程度相對有限。

然而,對於仍在美國本土進行晶圓製造的企業而言,若不調整供應鏈,將面臨中國市場的關稅壓力。根據報導,英特爾與德州儀器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占比不低,這項政策可能迫使其重新評估製造策略。

美國暫免智慧手機與電腦關稅

與此同時,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4月11日晚間發布公告,宣布對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硬碟、電腦處理器、記憶體晶片與半導體製造設備等產品,暫時豁免原訂的對等關稅。這些產品原本將面臨川普政府對中國商品課徵的125%關稅與對其他國家課徵的10%基本關稅。

根據公告,若進口商品中「美國成分」占報關總價的20%以上,則該部分不加徵額外關稅。這項政策對蘋果、戴爾、惠普等依賴中國製造的美系品牌具有緩衝作用,也讓台積電等供應鏈廠商得以維持對美出貨的穩定性。

此外,半導體製造設備也被列入豁免清單,對於在美國設廠的台積電而言,具有實質意義。台積電目前在亞利桑那州進行大規模投資,該項豁免有助於其設備進口成本控制。

台灣廠商短期內接獲急單

受美國暫緩關稅措施影響,台灣電子與半導體業者近期出現急單潮。根據報導,部分台廠在90天的關稅空窗期內接獲大量訂單,並加速出貨。貨運業者指出,空運艙位已出現爆滿情況,反映出業界對政策變動的迅速反應。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質疑,半導體產品的生產週期(Lead Time)通常超過90天,短期內能否完成大量出貨仍有待觀察。

美中政策交錯影響供應鏈布局

中國與美國的政策調整,雖未明言針對彼此,但實際上已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產生明顯影響。中國透過原產地認定規則,將關稅壓力集中於美國本土製造的晶片;美國則透過豁免措施,暫時減輕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進口成本。

對台灣而言,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重鎮,台積電與聯電等廠商在兩大經濟體政策夾縫中,短期內獲得部分轉單與關稅豁免的利多。然而,供應鏈的長期穩定性仍需視未來政策走向與雙邊貿易關係發展而定。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