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25年新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貿易震盪:企業重構供應鏈應對川普政策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對中國商品課徵125%關稅,其他國家商品加徵10%基準關稅。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獲豁免,但政策仍重創全球供應鏈。企業面臨關稅成本上升、原產地認定複雜化等挑戰,紛紛重組供應鏈並調整資源配置以應對不確定的貿易環境。
重點更新
04/13 03:08
美國2025年新關稅政策引發全球貿易震盪:企業重構供應鏈應對川普政策
2025年4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對中國商品課徵125%關稅,其他國家商品加徵10%基準關稅。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等獲豁免,但政策仍重創全球供應鏈。企業面臨關稅成本上升、原產地認定複雜化等挑戰,紛紛重組供應鏈並調整資源配置以應對不確定的貿易環境。
美國新關稅政策概況
2025年4月2日,川普政府簽署第14257號行政命令,啟動「對等關稅」政策,針對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加徵關稅。中國成為首波主要對象,對其商品課徵的關稅總額已達125%。此外,川普政府也對全球大多數國家商品加徵10%的基準關稅,並保留對特定產業如鋼鐵、汽車與藥品的25%既有關稅。
不過,為避免對消費者與科技產業造成過大衝擊,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於4月11日公布豁免清單,涵蓋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半導體製造設備、儲存媒體、顯示器與無線通訊設備等產品。這些商品將不受125%對中關稅與10%全球基準關稅影響。
受影響產業與企業反應
儘管部分高科技產品獲得豁免,但其他消費性與中間財商品仍面臨高額關稅壓力。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2024年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前兩大商品為智慧手機(417億美元)與筆記型電腦(331億美元),其中蘋果、戴爾、輝達(NVIDIA)與台積電等企業因產品被列入豁免清單而暫時鬆一口氣。
然而,川普政府已表示將啟動對半導體進口的國安調查,未來可能針對該產業祭出額外關稅。這使得包括台積電、英特爾、三星與ASML等半導體供應鏈企業,需密切關注政策走向並調整布局。
此外,對於未獲豁免的產業,如家電、機械零件與部分原材料,企業面臨關稅成本上升與報關流程複雜化的雙重壓力。美國企業如惠普、戴爾與美超微(Supermicro)已啟動供應鏈重組計畫,尋求將部分生產轉移至墨西哥、越南與印度等地。
企業因應策略與供應鏈調整
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地緣政治中心的研究,企業正面臨五大挑戰:
- 關稅政策的累積效應遠超預期,企業需迅速制定應對方案。
- 關稅豁免申請程序繁瑣且不確定,企業需評估是否值得投入資源申請。
- 關稅可能推升原材料價格與美元匯率,削弱美國製造業出口競爭力。
- 企業需重新評估是否擴大美國本土製造,或透過海外投資分散風險。
- 靈活調整供應來源與製造地點的能力,成為企業競爭力關鍵。
為降低關稅成本,部分企業採用「首次銷售原則」進行報關,即以供應商對中間商的首次交易價格作為報關價值,而非最終進口價格。此舉可有效降低關稅支出,但需供應商高度配合並提供完整交易文件。
此外,企業也積極強化原產地認定與資訊透明機制。根據美國規定,若商品中「美國成分」佔報關總價值超過20%,可申請豁免附加關稅。這對台灣、日本與韓國等與美國供應鏈高度整合的製造商而言,提供了避稅空間。
政府與產業支援措施
面對美國新關稅政策,台灣行政院已提出總額880億元新台幣的「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涵蓋貿易融資利息減碼、研發轉型補助、外銷貸款保證與冷鏈物流強化等20項措施。該方案預計於4月17日送交立法院審議,並視台美談判進度與產業需求進行調整。
同時,KPMG與安侯建業等專業機構也建議企業應及早進行產品原產地分析、供應鏈重組與合規制度強化,以因應未來可能持續變動的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