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在美國設廠面臨高關稅與成本挑戰:文化差異加劇困難

在美國總統川普推動「對等關稅」政策下,台灣企業面臨赴美設廠的挑戰,包括建築與人工成本高昂、文化與管理制度差異、以及供應鏈斷裂等問題。儘管半導體產品暫時豁免,但其他高價值產品未獲豁免,迫使企業考慮設廠以避開關稅。台積電等企業在美設廠經驗揭示了「美國製造」的困境,並引發勞資糾紛與法律風險。
重點更新
04/13 16:38
台灣企業在美國設廠面臨高關稅與成本挑戰:文化差異加劇困難
在美國總統川普推動「對等關稅」政策下,台灣企業面臨赴美設廠的挑戰,包括建築與人工成本高昂、文化與管理制度差異、以及供應鏈斷裂等問題。儘管半導體產品暫時豁免,但其他高價值產品未獲豁免,迫使企業考慮設廠以避開關稅。台積電等企業在美設廠經驗揭示了「美國製造」的困境,並引發勞資糾紛與法律風險。
高關稅壓力迫使企業重新評估布局
2025年4月2日,川普政府宣布對全球進口商品課徵10%基準關稅,並針對貿易逆差較大的國家實施更高的「對等關稅」,台灣也在名單之列。根據美國貿易數據,台灣對美貿易逆差達739億美元,進口總額為1,163億美元,逆差比率高達63.5%,成為川普政府關稅政策的重點對象之一。
雖然半導體產品暫時獲得豁免,但AI伺服器與顯示卡等高價值產品卻未被列入豁免清單。根據經濟部統計,這類產品占台灣對美出口總額超過一半,2024年出口額達318億美元,年增率高達216%。這使得許多企業不得不考慮在美國設廠以避開高關稅。
建築與人工成本高出數倍
然而,赴美設廠的現實遠比想像中困難。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指出,公司在新墨西哥州購地設廠後發現,建廠成本比台灣高出2.5倍。以5000坪土地為例,在台灣建廠成本約4至5億元新台幣,但在美國則需8至10億元。人工成本方面,美國員工年薪約為5至6萬美元(約新台幣150萬元),是台灣的兩倍以上。
BC柏釧財務長黃淑妮也表示,儘管公司30%的營收來自美國市場,但因為工資與技術門檻高,目前不考慮赴美設廠。全拓工業董事長吳崇讓則指出,企業利潤來自高效率與低浪費,而美國的高成本環境將大幅壓縮利潤空間。
管理文化差異成隱性成本
除了成本問題,文化與管理制度的差異也讓台商難以適應。沈國榮指出,在台灣「一聲令下,大家配合」,但在美國,員工到點下班,難以臨時調度人力。這種文化差異對於習慣高效率、彈性管理的台灣企業而言,是一大挑戰。
台萬工業董事長白政忠分享,公司曾三度赴美設廠、三度撤出,原因包括生產成本壓力、消費者權益法規、人力招募困難等。他直言:「想到美國設廠得要解決更多問題,似乎比被課高關稅難度更高。」
法規與供應鏈斷裂風險
美國嚴格的環保與職業安全法規,也讓台商面臨額外壓力。根據分析,美國的法規標準遠高於中國與東南亞,這些曾是企業選擇外移的原因之一。如今若回流美國,企業需重新適應高標準的合規要求。
此外,美國本土缺乏完整的供應鏈體系。許多金屬鑄造廠、工程加工廠早已關閉,導致企業難以就地取得原料與零組件。這對仰賴供應鏈密集協作的台灣製造業而言,是一大障礙。
勞資糾紛與法律風險浮現
即使是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也非一帆風順。該公司在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建設計畫,已遭遇勞資糾紛。根據美國法院文件,目前已有28名員工對台積電提出就業歧視訴訟,指控公司在管理與文化上未能妥善處理在地化問題。
政府與企業尋求因應之道
面對挑戰,台灣政府已啟動與美方的關稅談判,並設立「產業緊急應變小組」,協助企業因應政策變化。經濟部也表示,將針對電價、租稅優惠、貸款寬限期等政策工具進行研議,以穩定產業信心。
同時,企業也積極尋求替代方案。部分業者選擇將產能轉移至越南、馬來西亞等地,或與美國客戶協商調整售價與供應模式。電子五哥之一的越南廠長坦言:「這次我們不會再搬了,因為搬去哪裡都要被課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