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業衰退:國際貿易還是生產力提升的影響?

台灣財經04/25 21:30
美國製造業衰退:國際貿易還是生產力提升的影響?

美國製造業衰退常被歸因於國際貿易,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但研究顯示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提升和經濟結構變遷。川普的關稅政策未能有效促進製造業復甦,反而提高成本。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為製造業帶來新機遇,台積電和蘋果的投資計畫預計將推動轉型。藥品製造業面臨貿易逆差挑戰,製造業回流需時。民調顯示美國人對關稅政策看法分歧。

重點更新

04/25 21:30

美國製造業衰退:國際貿易還是生產力提升的影響?

美國製造業衰退常被歸因於國際貿易,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但研究顯示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提升和經濟結構變遷。川普的關稅政策未能有效促進製造業復甦,反而提高成本。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為製造業帶來新機遇,台積電和蘋果的投資計畫預計將推動轉型。藥品製造業面臨貿易逆差挑戰,製造業回流需時。民調顯示美國人對關稅政策看法分歧。

製造業就業的長期趨勢

根據《The Economist》的報導,1950年時,近三分之一的美國勞動力從事製造業工作,但到了2025年,這一比例已降至約十二分之一。這一變化並非突發事件,而是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模式。荷蘭格羅寧根增長與發展中心(Groninge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entre)的歷史數據顯示,隨著國家富裕程度提高,勞動力從農業轉向工業,最終再轉向服務業,製造業就業呈現倒U型變化。

研究指出,製造業就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提升。印第安納州鮑爾州立大學(Ball State University)Michael Hicks與Srikant Devaraj的研究估計,2000年至2010年間,美國製造業就業下降中有88%可歸因於生產力提升,僅13%與貿易有關。

中國衝擊與全球供應鏈重組

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迅速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根據Cathay Bank的《美中2025年度經濟報告》,這一現象被稱為「中國衝擊1.0」,導致先進經濟體部分工廠關閉與中產階級製造業工作的流失。近年來,中國更進一步攀升至價值鏈高端,成為全球最大電動車生產國。

然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供應鏈出現調整。Cathay Bank指出,美國自中國進口商品的比例從2017年的22%降至2024年的13%,部分生產轉移至墨西哥與越南等國家。

關稅政策與製造業復甦的挑戰

川普政府推行的廣泛關稅政策,旨在促使企業將生產線遷回美國。然而,《MIT Technology Review》指出,這些高額且設計粗糙的關稅實際上提高了關鍵原材料的成本,抑制了製造業投資。建設新工廠與供應鏈通常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穩定投資,而關稅帶來的即時成本上升與市場不確定性,對投資意願造成打擊。

根據堪薩斯城聯邦儲備銀行(Kansas City Fed)的數據,2025年4月製造業活動指數下降至-4,已連續超過兩年處於零或以下水平。新訂單指數亦持續為負,顯示需求疲弱。就業指數連續三個月為負,反映製造業就業市場疲軟。

此外,紐約聯邦儲備銀行、里士滿聯邦儲備銀行與費城聯邦儲備銀行的製造業調查也顯示,製造商信心下降,對未來六個月的出貨量與訂單預期明顯轉弱。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的新機遇

儘管面臨關稅與供應鏈重組的挑戰,人工智慧(AI)與自動化技術的突破為美國製造業帶來新的希望。《MIT Technology Review》報導指出,這些新技術正開始部署,未來有望提升美國製造商在低工資經濟體中的競爭力。

大型投資計畫也在推動製造業轉型。根據Cathay Bank資料,台積電(TSMC)承諾投資1000億美元在美國建設五座晶圓廠,蘋果公司(Apple)也計劃投入5000億美元擴大國內製造與研發業務。這些投資預計將在未來數年內逐步顯現成效。

特定產業案例:藥品製造

藥品產業是另一個受到國際貿易影響的領域。根據The Motley Fool的研究,美國在藥品貿易上存在1155億美元的逆差,主要來自愛爾蘭、瑞士、新加坡、印度與德國。儘管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藥品進口國與第二大出口國,但逆差持續擴大。建設新的藥品製造設施通常需要5至10年,且成本高達20億美元,顯示即使有政策支持,製造業回流也非短期內可見成效。

公眾觀感與政策爭議

根據ABC News的民調,儘管經濟學家普遍對關稅政策持懷疑態度,59%的美國人仍認為關稅將有助於創造製造業就業機會。共和黨支持者中有90%持此看法,獨立選民中也有60%支持。然而,民主黨選民中有68%認為關稅將損害製造業就業,90%認為關稅將推高通脹。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