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對中國航商及船舶徵收港口費用,台灣航商影響有限

台灣財經04/26 06:00
美國將對中國航商及船舶徵收港口費用,台灣航商影響有限

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於2025年4月17日宣布,將對中國航商及中國製船舶徵收分階段港口費用,以回應中國在海運、物流及造船領域的不公平行為。新政策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實施,設有180天寬限期。法人機構認為,台灣航商因中國製船舶比例低,受影響有限,對海運股維持中立評價。

重點更新

04/26 06:00

美國將對中國航商及船舶徵收港口費用,台灣航商影響有限

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於2025年4月17日宣布,將對中國航商及中國製船舶徵收分階段港口費用,以回應中國在海運、物流及造船領域的不公平行為。新政策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實施,設有180天寬限期。法人機構認為,台灣航商因中國製船舶比例低,受影響有限,對海運股維持中立評價。

美國分階段徵收港口費用政策詳情

根據USTR公告,美國將針對中國航商及中國製船舶徵收分階段港口費用,具體措施如下:

  • 針對中國航商及中國船東:按船舶淨重噸(Net Tonnage, NT)收費,設有180天寬限期,自2025年10月14日起,每淨噸收取50美元;2026年4月17日起調升至80美元;2027年4月17日起為110美元;2028年4月17日起最終調升至140美元。每艘船每年最多收取五次費用。

  • 針對非中國航商但使用中國製船舶者:同樣設有180天寬限期,收費標準按淨噸或單櫃(每個貨櫃)計算,取其高者。自2025年10月14日起,每淨噸收取18美元或每櫃120美元;2026年4月17日起調升至每淨噸23美元或每櫃150美元;2027年4月17日起為每淨噸28美元或每櫃200美元;2028年4月17日起最終調升至每淨噸33美元或每櫃250美元。

此外,僅針對大型船舶(容量超過4,000 TEU)徵收,且每次航行僅於首個美國港口收取一次費用,避免重複課徵。

政策背景與調整過程

此次徵收措施源自美國對中國海運、物流及造船產業進行的301調查,調查結果指出中國透過補貼及其他不公平手段,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損害。初版提案曾計劃對中國建造或營運的船舶每次靠港徵收高達150萬美元的費用,但因遭到美國國內農業、出口商、港口當局等多方反對,最終調整為目前的分階段、按噸位或貨櫃數量計費的模式,並設有年收費次數上限,降低對航運業的衝擊。

法人對海運股的最新看法

法人機構指出,針對中國航商每淨噸徵收50美元的初期費用,約占目前美東及美西航線運價的15%至25%。考量到中美關稅政策已導致中國出口至美國的貨量大幅減少,預期中國航商將逐步將運力轉向其他遠洋航線,進一步影響美國線的運力配置。

對於台灣航商而言,法人分析認為影響有限。以台灣三大貨櫃航商為例:

  • 長榮海運:目前營運美國航線的中國建造船舶比例約3%,且未來三年新造船訂單中,中國建造船舶比例仍低於20%,並已將中國建造船舶主要部署於歐洲及亞洲近洋線。
  • 陽明海運:中國建造船舶比例約17%,但亦有調度空間,可透過船隊調整降低影響。
  • 萬海航運:美國航線上無中國建造船舶,完全不受此次政策影響。

因此,法人普遍對台灣航商維持中立評價,認為高現金股利政策及靈活的船隊調度能力,將有助於抵禦政策帶來的短期波動。

台灣航商潛在受惠與風險

若市場因應新港口費用而調漲運價,台灣航商可能間接受惠。然而,法人也提醒,隨著中國航商將運力轉向其他遠洋線,可能對亞洲及歐洲航線運價形成壓力,抵銷部分美國線的成本優勢。

目前仍處於180天的豁免期內,法人認為,第一階段徵收費用對貨主成本增加幅度有限,因此短期內不太可能引發搶運潮。但若豁免期結束後,費率進一步提高,則可能對下半年需求帶來壓力,進一步影響航運市場景氣。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