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池業者遭高關稅重創,南韓企業加速進軍美歐市場

台灣財經04/28 23:01
中國電池業者遭高關稅重創,南韓企業加速進軍美歐市場

全球儲能需求增長,中國電池製造商如寧德時代在美歐市場面臨高達173.4%的美國關稅壓力,市場布局受阻。南韓企業如LG新能源和SK On則在政策支持下擴張,填補市場空缺。中國企業雖具成本優勢,但需轉向歐洲及新興市場。美歐政策重塑供應鏈,促使企業加速本地化生產與技術升級。

重點更新

04/28 23:01

中國電池業者遭高關稅重創,南韓企業加速進軍美歐市場

全球儲能需求增長,中國電池製造商如寧德時代在美歐市場面臨高達173.4%的美國關稅壓力,市場布局受阻。南韓企業如LG新能源和SK On則在政策支持下擴張,填補市場空缺。中國企業雖具成本優勢,但需轉向歐洲及新興市場。美歐政策重塑供應鏈,促使企業加速本地化生產與技術升級。

全球儲能市場快速成長

根據市調機構Rho Motion統計,儲能系統在全球電池市場的占比已從2020年的5%成長至2024年的20%。2023至2024年間,全球電池儲能容量成長52%,達到340GWh,預計到2030年將倍增至760GWh,相當於760萬輛電動車的電池總容量。這一成長動能主要來自再生能源佈建、AI資料中心用電激增,以及電動車與熱泵等清潔能源技術的普及。

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AI資料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增加一倍,並在2030年占美國用電需求成長的近半。這使得儲能系統成為電網穩定與能源轉型的關鍵基礎設施。

中國電池業者主導市場但面臨政策壓力

中國企業目前仍是全球儲能系統的主導者。根據《金融時報》報導,中國電池製造商在全球ESS產能中占比近九成,在美國與歐洲的市占率分別超過80%與75%。其中,寧德時代(CATL)在電動車與儲能電池市場囊括整體產業九成的獲利,並透過規模經濟加大研發投入,鞏固技術領先地位。

然而,這一主導地位也引發西方國家的安全疑慮。美國已禁止中國電池系統用於軍事設施,並自2024年起對中國電池產品加徵高達155.9%的關稅,預計2025年進一步調高至173.4%。根據BloombergNEF數據,2024年美國近70%的電網儲能電池系統進口自中國,這些新關稅將顯著推升專案成本,並可能導致部署延遲。

儘管如此,Rho Motion分析師指出,中國業者仍具備顯著的成本優勢,包括鋰原料價格較低與技術創新能力強,即使面對高關稅,仍有可能維持一定競爭力。由於國內市場供過於求、利潤微薄,中國儲能設備製造商正積極轉向歐洲與其他新興市場,尋求出口替代方案。

南韓電池企業乘勢而起

在中國企業受限之際,南韓電池製造商正積極填補市場空缺。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目前是全球除中國外最大的電池製造商,並在美國設有三座電池工廠,供應通用汽車等主要車廠。該公司表示,美國關稅政策有利於在地設廠的非中資企業,並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再啟動四座新廠。

SK On也宣布將自2026年起,向美國電動車新創公司Slate供應20GWh的高鎳NMC電池,合約總值約28億美元。此外,南韓業者也正將部分高鎳電池產線轉為生產磷酸鐵鋰(LFP)電池,以因應儲能市場對安全性與成本的需求。

儘管南韓電池業者過去在高能量密度的高鎳電池領域領先,但近年來因火災事件頻傳,加上中國LFP電池價格低廉且性能持續提升,市場逐步轉向LFP技術。南韓企業正透過技術轉型與產線調整,重新定位於儲能市場。

寧德時代的應對與海外布局

面對政策壓力與市場變局,寧德時代也在積極調整策略。該公司總產能預計將從2024年底的684GWh,成長至2027年的1.5TWh,年複合成長率約30%。此外,寧德時代正拓展換電業務,與中國交通運輸部及物流集團合作,推動電動重卡換電綠色廊道建設,並尋求在商用車與物流場景中擴大應用。

在海外市場方面,寧德時代已在南韓設立CATL Korea Co.,註冊從事ESS產品製造與銷售、電池回收、充電基礎設施與研發等業務。業界觀察認為,這可能是該公司尋求透過南韓間接進入美國市場的策略之一,尤其針對現階段被145%關稅封鎖的中國電池出口。

美國與歐洲政策重塑供應鏈

美國與歐盟正透過關稅與補貼政策重塑能源供應鏈。美國《降低通膨法案》(IRA)提供高額補助,鼓勵本地製造與綠能投資。歐盟則透過REPowerEU計畫,強化本地再生能源製造能力,減少對中國進口依賴。

這些政策不僅改變了全球電池產業的競爭格局,也促使企業加速本地化生產與技術升級。對中國企業而言,單靠本土生產再出口的模式已難以為繼,未來將更依賴海外設廠與市場多元化策略。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