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戰急單效應消退:供應鏈從倉儲到港口的冷卻現象

美國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導致的急單效應已退燒,電子業者提前出貨現象消失,致中美海空運需求下滑。筆電、iPhone等產品出貨趨緩,洛杉磯港貨櫃訂單銳減。中國出口企業轉向新興市場,供應鏈布局調整。美國港口與零售業受影響,進口量預計減少20%。
重點更新
04/29 03:06
美中關稅戰急單效應消退:供應鏈從倉儲到港口的冷卻現象
美國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導致的急單效應已退燒,電子業者提前出貨現象消失,致中美海空運需求下滑。筆電、iPhone等產品出貨趨緩,洛杉磯港貨櫃訂單銳減。中國出口企業轉向新興市場,供應鏈布局調整。美國港口與零售業受影響,進口量預計減少20%。
電子業備貨潮告一段落,急單需求消失
在川普政府於2025年4月初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後,電子業者為避免成本暴增,曾掀起一波從中國大陸緊急出貨至美國的「急單潮」。筆電與iPhone等高價值產品成為搶運主力,品牌廠商透過海空運雙軌並進,力求在關稅生效前完成備貨。
然而,這波急單效應已於4月底明顯退燒。宏碁(2353)坦言,目前美國市場筆電庫存充裕,短期內無缺貨壓力,顯示急單需求已不復存在。iPhone方面,儘管超過八成仍在中國製造,但蘋果近期的備貨行動也已趨緩。業界人士指出,急單退潮的主因包括前期備貨已完成,以及企業對未來關稅政策走向持觀望態度。
海空運量同步下滑,航商直言「需求不見了」
急單效應的消退對運輸業造成直接衝擊。航空貨運方面,業界統計顯示,中國出口至美國的空運量普遍下滑三成。香港貨運代理商裕輝航空貨運指出,關稅調升後,中美空運業務急降約五成。國泰航空亦預期,受關稅與美國「小額免稅門檻」變動影響,空運需求將持續疲弱。
海運方面,情況同樣嚴峻。全球第五大貨櫃航運公司赫伯羅特(Hapag-Lloyd)表示,中國客戶已取消約30%的出口訂單。根據貨櫃追蹤服務商 Vizion 的數據,截至4月中旬,從中國運往美國的20呎貨櫃訂單量年減45%。洛杉磯港預估,自5月4日當周起,運抵量將較去年同期減少三分之一,5月將有超過25萬個貨櫃被取消。
台灣三大貨櫃航商長榮、陽明與萬海亦感受到壓力。長榮總經理吳光輝指出,中國出口至北美的貨量出現「跳崖式下滑」,情況類似疫情初期的供應鏈斷裂。萬海總經理謝福隆則表示,美西與美東航線的貨載量持續低迷,儘管部分貨品仍有出貨,但整體需求已明顯遞延。
貨櫃長約價下修,市場氣氛轉冷
急單退燒也反映在運價市場。近期航商與美國貨主簽訂的長約價格年增幅僅約三至四成,遠低於先前預期的六成增幅,顯示市場對未來需求的信心轉弱。儘管航商高層仍強調「需求只是遞延沒有消失」,但實際訂單與運量的下滑已成事實。
此外,台灣國發會發布的三月景氣燈號顯示,雖然生產與出口指標仍維持「黃紅燈」偏熱狀態,但股價指數與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均出現下滑,反映出企業信心受到急單效應消退與關稅不確定性的雙重打擊。
中國出口企業轉向新興市場,調整供應鏈布局
面對美國市場需求驟減,中國出口企業也開始調整策略。根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對1100多家外貿企業的調查,近50%企業表示將減少對美業務,75%企業計劃拓展新興市場以彌補損失。中國政府亦加快審批企業赴海外參展的流程,協助企業開拓新市場與內銷通路。
供應鏈轉移的趨勢也在亞洲其他國家浮現。美國企業為避開中國製造的高關稅,正加速將採購轉向越南、泰國、印度、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儘管這些轉移尚需時間落實,但已對中國出口結構產生實質影響。
美國港口與零售業感受衝擊
美國本土也感受到急單退燒的餘波。根據《金融時報》報導,洛杉磯港預計5月將取消20個航次,等同於25萬個貨櫃。《衛報》指出,港口當局與物流公司普遍預期中國貨運量將大幅下滑,部分零售商如Target與Walmart已暫停來自中國的訂單。
美國零售聯合會(NRF)副總裁 Jonathan Gold 表示,整體進口量預計將在下半年減少20%。由於供應鏈調整需時,部分商品可能出現短期缺貨,進一步影響物流與零售業的就業與營收。
References
- 電子業備貨告一段落 關稅戰急單效應退燒 航商:需求不見了 | 產業熱點 | 產業 | 經濟日報
- 急單退燒效應 貨櫃三雄北美線不妙
- 急單退燒效應延燒 貨櫃三雄免驚:需求只是遞延沒有消失
- 中國輸美貨櫃訂單急跌45%
- 經濟數據衝擊市場情緒、關稅戰急單漸緩 亞股早盤震盪
- Trump tariffs prompt slump in shipments to US ports
- How tariffs could cause shortages in American stores
- Trump tariffs live updates: Bessent says it's 'up to China' to deescalate trade tensions
- ‘No way’ US can recoup lost China container imports: An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