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川普推行「美國第一」政策:美元全球地位面臨挑戰

台灣財經04/14 16:22
2025年川普推行「美國第一」政策:美元全球地位面臨挑戰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美國第一」政策,強調保護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透過關稅與貿易戰重塑全球經濟秩序,對美元全球地位產生影響。貿易赤字擴大、外資撤離、美元貶值及去美元化趨勢加速,美國面臨貨幣與地緣經濟挑戰。本文分析政策背景、實施手段及其對美元國際地位的影響。

重點更新

04/14 16:22

2025年川普推行「美國第一」政策:美元全球地位面臨挑戰

2025年,美國總統川普推動「美國第一」政策,強調保護主義與經濟民族主義,透過關稅與貿易戰重塑全球經濟秩序,對美元全球地位產生影響。貿易赤字擴大、外資撤離、美元貶值及去美元化趨勢加速,美國面臨貨幣與地緣經濟挑戰。本文分析政策背景、實施手段及其對美元國際地位的影響。

美國第一:保護主義的回歸

川普政府自2017年起推動「美國第一」政策,主張透過關稅、貿易壁壘與重新談判貿易協定,重建美國製造業與中產階級。根據《The Center Square》的報導,川普認為過去數十年來的自由貿易政策(如NAFTA、WTO、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對美國工人與產業造成嚴重傷害,導致製造業外移與中產階級萎縮。

2024年,美國貿易赤字達到1.2兆美元,其中農產品貿易逆差達390億美元,顯示美國對外依賴程度加深。川普政府因此加大關稅力道,對多國商品課徵20%至140%的關稅,並取消豁免,引發全球供應鏈震盪與市場恐慌。

關稅與美元:矛盾的政策目標

川普政府的經濟顧問Stephen Miran主張,美元長期被高估,是美國貿易赤字的根源。他指出,美國為了提供全球儲備資產,必須大量發行國債(USTs),吸引外國資金流入,進而推高美元匯率,削弱出口競爭力。Miran建議透過關稅與其他手段,迫使外國減少購買美債,進而壓低美元。

然而,這一策略與維持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目標相互矛盾。根據《The Washington Post》報導,美元的儲備地位使美國能以低利率籌資,支撐龐大的財政赤字與社會支出。若外國停止購買美債,將導致利率上升與財政壓力加劇。

去美元化:全球反應與趨勢

川普的關稅政策與外交強硬立場,促使多國尋求去美元化。根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的分析,俄烏戰爭與美國制裁政策已加速新興市場尋求以本幣或其他貨幣(如人民幣、歐元)進行貿易結算。BRICS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已開始以人民幣進行能源與原物料交易。

《China Daily Asia》指出,美國政府正推動數位美元與穩定幣發展,作為對抗中國數位人民幣與BRICS支付系統的手段。這些數位工具被視為維持美元全球影響力的關鍵,但其成效仍待觀察。

市場反應:美元走弱與資本外流

根據《RSM Real Economy》的報導,自2025年初以來,美元指數已下跌9.25%,對歐元貶值10.9%,對瑞士法郎與日圓也出現明顯貶值。美國10至30年期國債殖利率上升,顯示市場對美國財政與貨幣政策的信心下滑。

《ABC News Australia》指出,川普的貿易戰與外交政策已引發全球資本市場動盪,導致美國債券遭拋售,外資撤離,甚至影響到澳洲與亞洲市場的貨幣政策。澳洲央行(RBA)已考慮連續降息以應對全球經濟放緩。

政策矛盾與國內壓力

儘管川普主張關稅可重建美國製造業與中產階級,但根據《Yahoo奇摩新聞》報導,關稅已導致美國通膨上升,利率維持在4.2%至4.5%,民間貸款利率高達6%至7%,對中低收入家庭造成壓力。美國消費、投資與出口三大經濟支柱同時受創,市場信心動搖。

此外,川普提出的「關稅人道走廊」政策,要求產品含有20%美國附加價值才能享有較低關稅,對台灣、韓國與日本等供應鏈國家造成壓力。台灣學者指出,這可能導致產業外移與本地投資萎縮,進一步影響出口與就業。

歷史回顧:從尼克森到川普

川普的政策並非無前例。1971年,尼克森政府為應對貿易赤字,終止美元與黃金掛鉤,並實施10%進口附加稅,迫使他國升值貨幣。1985年,雷根政府透過「廣場協議」促使日圓與德國馬克升值,改善美國貿易平衡。

然而,川普的策略更為激進。根據《The Washington Post》,Miran甚至建議對不配合的外國政府課徵「美債持有稅」,或撤除軍事保護傘,以迫使其升值貨幣與增加國防支出。這種以經濟手段達成地緣政治目標的做法,正重塑美國與盟友的關係。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