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升溫:2025年4月中國對美出口年減19%,船運量驟降

2025年4月,中美關稅戰升溫導致中國對美出口年減19%,船運量驟降45%。儘管中國港口出貨量年增7%,但對美貿易流量萎縮。為避145%美國關稅,中國企業轉向東南亞進行轉口貿易,但此途徑自5月起將面臨美方嚴查。報告整理官方與市場數據,分析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重點更新
05/07 06:00
中美關稅戰升溫:2025年4月中國對美出口年減19%,船運量驟降
2025年4月,中美關稅戰升溫導致中國對美出口年減19%,船運量驟降45%。儘管中國港口出貨量年增7%,但對美貿易流量萎縮。為避145%美國關稅,中國企業轉向東南亞進行轉口貿易,但此途徑自5月起將面臨美方嚴查。報告整理官方與市場數據,分析關稅政策對中國出口的影響。
對美出口年減19%,中國出口動能急凍
美銀證券最新報告指出,2025年4月中國對美出口額年減19%,與3月年增8.9%的表現形成強烈對比。這一轉變發生在4月2日中美雙方互徵超過100%關稅之後,顯示政策實施迅速反映於貿易數據中。中國製造業PMI中的新出口訂單指數亦同步下滑至47.3,創下自2022年12月以來新低,顯示外貿企業接單量已進入「冰封期」。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發布的《2025年第1季中國宏觀金融分析報告》,市場預估中國對美出口降幅可能超過60%,進而拖累全年出口總額年減近10%。該報告指出,美中雙方貿易實際處於「凍結」狀態,對中國整體出口表現構成壓力。
船運量驟降,港口出貨數據出現分歧
船運數據進一步印證出口下滑趨勢。4月18日至27日,中國發往美國的貨櫃船噸位驟降45%,相當於每天減少2.7萬個標準貨櫃(TEU)。整體4月船運量年增率從3月的10%轉為年減7%,創下自2020年疫情以來最大跌幅。
然而,中國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27日的一週,全國港口處理貨櫃量達670萬個,年增約7%。空運方面,國際貨運航班數量年增30%,主要受惠於電商平台Temu與Shein趕在5月2日小額包裹免稅政策終止前大量出貨。
這些數據出現明顯矛盾。分析指出,船運數據存在3至5天的時間差,4月末的「繁榮」可能是關稅生效前的「搶出口」效應。此外,高附加價值商品出口佔比下降,即使噸位持平,實際出口金額仍可能縮水。
轉口貿易成短期避風港,5月或遭封堵
面對高額關稅,中國企業轉向東南亞進行轉口貿易。越南與馬來西亞港口近期出現擁擠現象,反映出中國貨物繞道第三國再出口至美國的趨勢。美國對第三方國家提供90天關稅豁免,成為中國企業的「灰色通道」。
天津港的出口數據也顯示異常波動。4月13日出口量較月初暴跌50%,但月末迅速反彈至年內高點,暗示「改單重簽」行為激增。這些現象顯示企業正積極尋求規避關稅的方式。
然而,美銀證券警告,自5月起美國將加強查驗原產地證明,轉口貿易的「續命」空間恐將被封死。屆時,中國出口企業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官方與市場數據出現落差
儘管部分官方數據顯示出口仍具韌性,但市場與第三方機構的觀察則指出實際貿易活動已大幅萎縮。根據船公司Elane的資料,20大港口貨櫃量僅下降2%,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增長11%。IMF則指出,4月對非美地區出口月減5%、年增4%。交通部數據則顯示,4月末週貨運量創年新高,年增5%。
這些數據差異反映出不同統計口徑與時間點的影響,也突顯出在高關稅環境下,企業行為與貿易流向的快速變化。
政策回應與官方立場
面對出口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提出四項政策建議:一是增發特別國債;二是發放消費券以刺激內需;三是穩定房地產與金融市場;四是對受關稅影響的外貿企業提供直接補貼與稅收減免,協助其轉型或轉內銷。
此外,報告也強調關稅戰對中國勞動力市場構成壓力,需加強預警與政策干預。中國政府目前尚未對轉口貿易現象公開表態,但已釋出談判訊號,並傳出擬定「關稅白名單」以緩解部分產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