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經濟評論前後矛盾:製造業與貿易政策立場不一

台灣財經05/08 12:31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經濟評論前後矛盾:製造業與貿易政策立場不一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近期在多場訪談中對美國製造業、貿易政策和關稅措施發表評論,展現保護主義立場,但其言論前後矛盾。盧特尼克支持關稅政策,稱其促進製造業回流,但又強調自動化可能取代工作。對台灣製造的批評與美國放寬AI晶片出口限制的政策相矛盾。他簡化貿易逆差對GDP的影響,忽略經濟複雜性,反映川普政府內部政策不一致性。

重點更新

05/08 12:31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經濟評論前後矛盾:製造業與貿易政策立場不一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近期在多場訪談中對美國製造業、貿易政策和關稅措施發表評論,展現保護主義立場,但其言論前後矛盾。盧特尼克支持關稅政策,稱其促進製造業回流,但又強調自動化可能取代工作。對台灣製造的批評與美國放寬AI晶片出口限制的政策相矛盾。他簡化貿易逆差對GDP的影響,忽略經濟複雜性,反映川普政府內部政策不一致性。

盧特尼克對關稅政策的立場:讚揚與淡化並存

在2025年5月初,盧特尼克於接受《福斯商業頻道》主持人拉里·庫德洛(Larry Kudlow)訪問時,明確表態支持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他表示:「過去要達成一個小小的協議,往往要耗費長達2年的時間,但現在我們只需要90天就能談成一筆大生意。」他進一步強調,關稅政策有助於將製藥、汽車與半導體等產業的工廠帶回美國,進而推動經濟成長。

然而,僅在數日前的另一場訪談中,盧特尼克卻曾表示:「10%的關稅幾乎不會改變任何價格。唯一會改變價格的,是我們在美國不生產的產品,例如芒果。」這番言論出現在他4月29日接受CNBC訪問時,顯示他在不同語境下對關稅影響的評估存在明顯落差。

製造業回流與機器人化的矛盾敘述

盧特尼克多次強調要將高科技製造業帶回美國,特別是AI晶片與iPhone等產品。他在5月5日的訪談中質疑:「為什麼這些重要的AI晶片必須在台灣製造?為什麼iPhone手機只能在台灣和中國生產,而不能在美國利用先進的機器人技術來生產?」

然而,當被問及美國工資成本過高是否會影響製造業回流時,盧特尼克又轉而強調自動化的角色。他表示:「現在有機器人可以完成這些工作。你會看到iPhone的自動化生產,而那些新創造的工作將是維修機器人的技術工人。」

這種說法在邏輯上產生矛盾:一方面他主張製造業回流將創造「數百萬個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卻又指出這些工作將由機器人取代,僅留下少數維修與技術職位。這使得他對於「製造業回流是否能大幅創造就業」的說法顯得模糊不清。

對台灣的批評與政策實際走向的落差

盧特尼克在多次訪談中將矛頭指向台灣,批評AI晶片與iPhone等產品過度依賴台灣製造。他表示:「美國擁有全球最先進的發明與技術,但卻讓其他國家生產這些產品,這是不公平的。」

然而,與此同時,美國商務部卻在5月7日宣布,將撤銷拜登政府時期針對先進AI晶片出口的限制措施,並以新規定取代。此舉被市場解讀為對輝達(NVIDIA)等美國科技企業的重大利多,顯示政策方向並非全面限制對外依賴,而是尋求在全球供應鏈中取得更大彈性。

這也與盧特尼克強調「製造業必須回流美國」的立場產生矛盾,因為放寬出口限制實際上可能鼓勵企業繼續在海外生產並出口高科技產品。

對經濟數據的簡化與誤導性推論

在4月的CNBC訪談中,盧特尼克曾聲稱:「我們有1.2兆美元的貿易逆差。如果我們削減25%,那就是美國GDP成長1%,也就是3000億美元,這將永遠讓美國經濟成長1%。」

然而,經濟學界普遍認為,貿易逆差的變化與GDP成長之間並非線性關係。貿易逆差的減少可能伴隨消費減少、外資撤出或報復性關稅等負面效應,並不保證GDP會等比例成長。盧特尼克的說法忽略了貿易、投資與貨幣政策之間的複雜互動,簡化了經濟現象。

盧特尼克的角色與政策影響力

作為川普政府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的言論在政策制定中具有一定影響力。根據《關鍵評論網》報導,他與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是川普決定暫緩部分關稅措施的關鍵人物,顯示其在白宮內部的政策協調角色。

然而,盧特尼克的多重立場與前後不一的評論,也反映出川普政府內部在經濟政策上的不一致性與快速變動性。這種政策訊號的不穩定性,可能對企業決策與市場預期產生不確定影響。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