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滿月:中國文具出口商恢復對美出貨,關稅成本由美國客戶承擔

在美中貿易緊張升溫、雙方互徵高額關稅滿月之際,部分中國文具及其他出口商恢復對美出貨,因美國進口商庫存告急且難以找到替代供應商。儘管美方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成本由美國客戶承擔,反映在零售價格上,顯示市場對中國製商品的依賴。
重點更新
05/01 13:01
美中貿易戰滿月:中國文具出口商恢復對美出貨,關稅成本由美國客戶承擔
在美中貿易緊張升溫、雙方互徵高額關稅滿月之際,部分中國文具及其他出口商恢復對美出貨,因美國進口商庫存告急且難以找到替代供應商。儘管美方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關稅,成本由美國客戶承擔,反映在零售價格上,顯示市場對中國製商品的依賴。
出口回溫:庫存壓力迫使美方重啟訂單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一家中國文具出口龍頭企業透露,儘管整體對美出貨仍未全面恢復,但部分訂單已經開始出貨。該公司內部人士指出:「據我們的業務員反映,可能是美國客戶國內的庫存不夠了,所以要求我們正常出貨。比如一個大訂單,美國客戶會要求7萬美元、10萬美元這樣先出貨,先保證其正常經營。」
這些訂單的恢復並非意味著貿易環境改善,而是反映出美國進口商在面對高關稅與供應鏈瓶頸時的現實選擇。該人士進一步說明:「關稅實際還是由(美國)客戶承擔,他們拿到國內之後,會對產品的零售價進行調整。」
難以替代的供應鏈角色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文具出口國之一,佔全球辦公文具用品出口總額的約30%。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進口商即使面對高額關稅,也難以迅速找到品質、價格與產能兼具的替代供應商。
該文具企業人士指出:「我們在美國市場還是佔據了一定市場份額,而且我們也是屬於單項冠軍,美國客戶想要去找一個能夠替代我們的供應商,暫時是有點難的。」
這一情況並非個案。在第137屆廣交會期間,多家中國出口商反映,已接到來自美國大型零售商如沃爾瑪的恢復出貨通知。報導指出,這些企業目前正向沃爾瑪供貨,且關稅成本同樣由美方承擔。此外,部分供應商也表示,對美國連鎖建材超市的出貨亦已恢復。
關稅壓力下的供應鏈重組與瓶頸
儘管部分出貨恢復,但整體中美貿易仍處於緊縮狀態。根據海運情報平台Linerlytica的數據,中國對美出貨量在4月暴跌50%。東南亞地區雖有部分補充,但仍無法填補跨太平洋航線的缺口。
航運業也出現明顯反應。全球第二大貨櫃航運商馬士基(Maersk)表示,已開始以較小型船舶取代大型船隻,以因應中美航線需求驟降的情況。新加坡與倫敦的船務經紀商指出,僅5月就有約24班從中國開往美國西岸的航班被取消。洛杉磯港執行長金‧塞羅卡(Gene Seroka)也證實,本週預計抵港的貨櫃量將比上週減少30.4%。
此外,許多美國進口商選擇依賴保稅倉庫中的庫存,以延後納稅與應對短期供應中斷。波羅的海交易所指出,當前航運業的狀況令人聯想到疫情初期的供應鏈混亂。
市場反應:價格上漲與商品選擇受限
美國國內市場也開始感受到供應壓力。川普總統在內閣會議後表示,對中國商品短缺並不擔憂,稱許多中國商品屬於「非必需品」。他舉例說:「也許孩子們只會有兩個洋娃娃,而不是30個。也許那兩個洋娃娃的價格會比平常貴幾塊錢。」
然而,實際情況顯示,部分商品的確難以替代。根據Freightos的調查,33%的美國中小企業已暫停進口,以重新評估策略。部分零售商則選擇調高售價以轉嫁關稅成本。
在印刷耗材、玩具、塑膠製品等領域,許多美國企業仍高度依賴中國供應。玩具製造商Basic Fun的執行長Jay Foreman表示,已暫停從中國進口Tonka卡車與Care Bears等產品,並希望能靠現有庫存撐過這段時間。
供應鏈調整的現實挑戰
儘管越南、泰國等國的出口量略有上升,但根據Flexport的報告,這些地區的增幅僅為5%至10%,遠不足以彌補中國出口的缺口。供應鏈轉移需要時間、資金與建立新供應商關係,短期內難以實現全面替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中國出口商的恢復出貨,反映出供應鏈調整過程中的現實壓力與市場依賴。儘管關稅仍在,但當庫存告急、替代困難時,市場選擇仍回到原有供應商,哪怕代價更高。
References
- 關稅戰將滿月 陸出口商部分恢復對美出貨:關稅由對方承擔 | ETtoday大陸新聞 | ETtoday新聞雲
- 川普關稅重擊 中國出口貨運量暴跌五成 | 川普關稅政策 | 貨櫃航運 | 製造業PMI | 大紀元
- Shipments from China fall as Trump's tariffs loom over economy
- As exports from China plunge, the U.S. faces an impending shortage of goods; here's what Americans should know
- Tariffs, Lies, and Cheap Toner: China’s Print Industry Numbers are Totally Bogus. | Toner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