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取消1.2萬噸美國豬肉訂單:美中貿易緊張加劇,美國供應鏈受重創

2025年4月,中國取消1.2萬噸美國豬肉進口訂單,創下自2020年以來最大退單紀錄,因應美國關稅措施。此舉導致美國出口商面臨龐大庫存與價值損失,影響農業供應鏈及屠宰加工業。高達172%的關稅限制美國豬肉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而中國對豬副產品的獨特需求使替代市場難以承接。美國在成本與供應彈性方面具優勢,但短期內市場空缺與供應鏈調整壓力顯著。
重點更新
04/30 14:33
中國取消1.2萬噸美國豬肉訂單:美中貿易緊張加劇,美國供應鏈受重創
2025年4月,中國取消1.2萬噸美國豬肉進口訂單,創下自2020年以來最大退單紀錄,因應美國關稅措施。此舉導致美國出口商面臨龐大庫存與價值損失,影響農業供應鏈及屠宰加工業。高達172%的關稅限制美國豬肉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而中國對豬副產品的獨特需求使替代市場難以承接。美國在成本與供應彈性方面具優勢,但短期內市場空缺與供應鏈調整壓力顯著。
中國退單衝擊美國豬肉出口商
2025年4月,中國以反制美國關稅措施為由,取消了1.2萬噸美國豬肉產品的進口訂單。根據美國肉類出口協會(USMEF)副總裁Erin Borror的說法,這批豬肉多為依照中國市場標準生產,包括去除萊克多巴胺、使用中文標籤與專屬包裝等,難以轉銷至其他市場。她指出:「這不只是肉的問題,而是一整套為中國量身打造的供應鏈。」
這批訂單的取消,讓美國出口商面臨大量庫存與價值損失。根據USMEF估算,每失去一個中國訂單,以副產品計算,每頭豬平均將損失8至10美元,全年總體損失可能高達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5億元)。這些損失不僅限於出口商本身,也波及整個農業供應鏈,從飼料供應、屠宰、加工到冷鏈物流皆受到影響。
副產品市場受限,供應鏈調度困難
中國市場對豬副產品的需求極為特殊且龐大,特別是豬頭、豬腳、豬尾巴與各式內臟等,在中國是常見的料理食材,但在其他市場需求有限。Global AgriTrends經濟學家Brett Stuart指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大規模吸納這類副產品的市場。」他強調,失去這條出口管道,將削弱美國屠宰與加工業的整體獲利結構。
部分副產品雖可轉為飼料原料,但其價格遠低於出口至中國所能獲得的利潤。這使得加工業者面臨更大的財務壓力,也可能對活豬價格產生連鎖效應,進一步壓縮農民與加工商的利潤空間。
高關稅成為出口障礙
目前美國出口至中國的豬肉及相關副產品面臨高達172%的實際進口稅率,牛肉產品則高達147%。這些關稅幾乎將美國畜產品擋在中國市場門外。USMEF指出,中國尚未續簽數百家美國加工廠的出口許可,進一步限制了出口能力。
這些關稅源自於美中貿易戰的升級。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數據,2024年中國進口了價值超過27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是美國農產品的第三大進口國,僅次於墨西哥與加拿大。中國市場對美國農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美國豬肉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2023年,美國出口至中國的豬肉總量達41.6萬噸,占中國進口總量約18%,使中國成為僅次於墨西哥與日本的第三大美國豬肉出口市場。這種高度依賴使得任何來自中國的政策變動都可能對美國豬肉產業造成重大影響。
分析指出,隨著中國採取報復性措施,美國在中國的市占率可能被巴西、阿根廷等國取代。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政策相對開放,且在豬肉與副產品供應方面具備競爭力。中國已加速轉向這些替代供應國,進一步削弱美國在該市場的地位。
供應彈性與潛在替代市場
儘管面臨短期壓力,專家認為美國豬肉產業仍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Brett Stuart指出,美國在成本控制與供應彈性方面仍有優勢,並看好未來2至3個月內,美國有望與越南、菲律賓或澳洲等國簽署新的貿易協議,以部分緩解中國市場流失所帶來的壓力。
然而,這些潛在市場對豬副產品的需求與中國相去甚遠,難以完全承接中國市場的空缺。Erin Borror語帶憂慮地表示:「這些產品,原本是為中國市場而生,但現在我們不確定,它們能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