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達成關稅共識:日內瓦會談促成關稅大幅下調,緩解美國消費與金融壓力

2025年5月中旬,美中在瑞士日內瓦的高層會談中達成關稅共識,暫時緩和自4月初以來的貿易對抗。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這項為期90天的協議旨在緩解美國消費壓力和金融市場動盪,並為雙邊貿易談判創造空間。
重點更新
18小時前
美中達成關稅共識:日內瓦會談促成關稅大幅下調,緩解美國消費與金融壓力
2025年5月中旬,美中在瑞士日內瓦的高層會談中達成關稅共識,暫時緩和自4月初以來的貿易對抗。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這項為期90天的協議旨在緩解美國消費壓力和金融市場動盪,並為雙邊貿易談判創造空間。
美中關稅衝突的升溫與轉折
2025年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解放日」關稅政策,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基本關稅,並針對貿易逆差嚴重的國家實施所謂的「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商品的稅率最終提高至145%。中國迅速反制,對美國商品加徵最高達125%的關稅,雙方進入新一輪貿易戰升級。
這場關稅對抗迅速對兩國經濟產生衝擊。美國國內消費市場首當其衝,亞馬遜等大型電商平台被迫下架大量中國製商品,平價品牌如Shein、Temu因關稅飆升而調漲售價,導致中下階層消費者無力負擔。根據報導,美國48%的中低收入家庭面臨購買力下降的困境,消費品短缺與價格上漲成為普遍現象。
同時,金融市場也出現劇烈波動。美股、美債與美元同步下跌,10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一度跌破4%,顯示市場對經濟前景的高度不安。台灣、印度等美國貿易夥伴亦受到波及,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壓力。
瑞士會談:從對抗到妥協
在多方壓力下,美中雙方於5月11日至12日在日內瓦舉行閉門會談。根據美國財政部長Scott Bessent與貿易代表Jamieson Greer的說法,雙方在短短兩天內即達成初步協議,顯示彼此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並非無法彌合。
協議內容包括:美國將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則將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從125%降至10%。此外,中國同意暫停自4月2日以來對美國實施的非關稅報復措施,而美國則保留4月2日之前的301條款、232條款及其他既有關稅。
這項協議自5月14日生效,為期90天,期間雙方將持續就更長期的貿易安排進行談判。美方官員強調,這項協議不代表全面解決貿易爭端,而是為雙邊關係建立一個「可持續對話的機制」。
消費與金融壓力促成讓步
此次美方的讓步,與國內消費市場的壓力密切相關。根據報導,美國多數平價消費品依賴中國進口,關稅飆升導致零售價格暴漲,消費者購買力大幅下降。Hershey、Harley-Davidson、Nike等品牌皆表示,若高關稅持續,將面臨營收下滑與銷售困境。
此外,金融市場的不穩定亦是促成協議的關鍵因素。川普政府內部多位高層警告,關稅政策對其支持者造成直接經濟傷害,可能影響政治支持基礎。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這些警告促使白宮迅速調整策略,與中國重啟談判。
中國方面,儘管官方強調有能力承受經濟戰的壓力,但來自製造業與出口企業的反饋顯示,部分工廠已關閉生產線或停止招聘,基層工人生活困難。此次協議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喘息空間,亦有助於穩定國內就業與社會情緒。
90天的緩衝期與後續談判
根據協議,美中雙方將利用這90天的緩衝期,進行更深入的貿易談判。美國財政部表示,未來談判將聚焦於貿易平衡、知識產權保護與市場准入等議題。中國則強調,願意在平等與互利的基礎上推動雙邊經貿關係正常化。
儘管協議未涵蓋所有爭議項目,但對於兩國企業與消費者而言,這項暫時性的關稅下調已帶來實質緩解。多家中國出口商表示,美國買家已恢復下單,部分工廠開始復工。美國零售商則預期,商品價格將逐步回穩,有助於緩解通膨壓力。
References
- U.S., China pause tariffs for 90 days
- 美中貿易談判推進 股市收復關稅前高點 專家建議投資這樣配置
- 川普:印度表示願意對美零關稅 – DW – 2025年5月15日
- 《國際經濟》還是跪了...川普:印度提案美國貨「零關稅」
- 中美貿易戰「停火」:美國暫緩高關稅,中國工廠復工復產 - BBC News 中文
- 美國品牌陷銷售困境,迫使川普讓步?郭正亮示警:這時要面對缺貨潮
- Trump tariffs live updates: Trump claims India offered zero tariffs, urges Apple to stay in US
- Trade war against China backfired? Trump admin scraps tough China tariffs when told they’d mostly hurt his own people, White House quickly pulls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