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結束中國低價值包裹關稅豁免,執行挑戰仍存

台灣財經05/02 05:02
美國結束中國低價值包裹關稅豁免,執行挑戰仍存

2025年5月2日,美國終止對中國與香港低價值進口包裹的關稅豁免,結束「de minimis」制度。此政策變動因川普政府指控中國貿易行為及毒品走私,並影響電商平台如Shein與Temu。儘管政策生效,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在執行上面臨報關程序複雜、物流處理能力不足等挑戰,暴露制度性瓶頸。

重點更新

05/02 05:02

美國結束中國低價值包裹關稅豁免,執行挑戰仍存

2025年5月2日,美國終止對中國與香港低價值進口包裹的關稅豁免,結束「de minimis」制度。此政策變動因川普政府指控中國貿易行為及毒品走私,並影響電商平台如Shein與Temu。儘管政策生效,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在執行上面臨報關程序複雜、物流處理能力不足等挑戰,暴露制度性瓶頸。

政策背景與變動內容

根據《1930年關稅法》第321條,美國長期允許價值不超過800美元的進口包裹免徵關稅與稅項,該制度原意為節省行政成本,避免對「微不足道」的貨物徵稅。2016年,國會將免稅門檻從200美元提高至800美元,進一步促進了跨境電商的發展。

然而,隨著中國電商平台大量利用該制度輸入低價商品,並被指控成為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走私通道,川普政府於2025年2月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終止對中國與香港的de minimis待遇。該命令原定於2月實施,但因機場貨物積壓導致混亂而暫緩,最終於5月2日正式生效。

根據新規定,所有來自中國與香港的包裹,不論價值高低,皆須進行正式報關,並繳納相應關稅。透過快遞公司(如FedEx、UPS、DHL)運送的貨物將面臨高達145%的關稅,而透過郵政系統寄送的包裹則需繳納120%的稅金或每件100美元的固定費用(6月起將增至200美元)。

進出口數據與政策影響範圍

根據美國海關數據,2024年美國共處理超過13億件de minimis包裹,相當於每秒約40件,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2023年,中國透過該制度出口至美國的商品總值達660億美元,較2018年的53億美元大幅成長。

根據國會報告,Temu與Shein等中國電商平台約佔美國de minimis進口量的30%。這些平台透過將商品分拆為小包裹,避開正式報關與關稅,獲得價格優勢。美國政府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損害本土企業利益,也削弱了對非法商品的監管能力。

執行挑戰與制度瓶頸

儘管CBP聲稱已準備就緒,但實際執行層面仍面臨多重困難:

1. 處理量過大

CBP目前每日需處理約400萬件低價值包裹,其中超過一半來自中國。2025年2月短暫中止de minimis待遇時,僅紐約甘迺迪機場在48小時內就積壓了100萬件包裹,顯示出系統的脆弱性。

2. 報關程序複雜

新規要求所有正式報關的貨物需提供10位數的HTS(Harmonized Tariff Schedule)分類碼,並進行電子資料傳輸與保證金申報。許多中小型企業與平台賣家缺乏報關經驗,難以即時符合要求。

3. 執行標準不一

根據CBP最新指引,部分價值在800美元以下的中國與香港包裹仍可使用「非正式報關」程序,無需提供完整HTS碼與詳細內容描述。此舉雖減輕報關壓力,卻也削弱了篩查與徵稅的準確性,增加執法漏洞。

4. 責任歸屬模糊

根據CBP規定,快遞業者需負責代收關稅並定期繳交,並維持國際運輸保證金。然而,美國郵政署(USPS)則表示不會參與徵稅,改由航空公司與中國郵政協調稅金繳納與證明,導致責任分工不明,增加執行難度。

業界與政府回應

eBay已通知用戶,來自中國與香港的包裹將可能增加10至30美元的額外費用,並承諾協助賣家與買家適應新規。Amazon、UPS與FedEx等業者則透過所屬的國際郵件顧問組織(IMAG)表達對執行細節不明的擔憂,並呼籲政府提供更清晰的指引。

此外,部分中國電商平台已開始將庫存轉移至美國本地倉儲,以繞過進口關稅,但此策略對中小型賣家而言成本過高,難以仿效。

國際比較與立法動向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多數國家皆設有de minimis制度,但美國800美元的門檻為全球最高之一。批評者指出,該制度長期被濫用,應予以收緊。

目前,美國國會正審議多項法案,包括H.R. 322,提議將de minimis門檻降至10美元,並擴大適用範圍至所有國家。若通過,將進一步加重CBP的執行負擔。

References

大家都在問...